文明的对话与互动--蒙元时期景德镇与波斯陶瓷文化交流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绪论 | 第10-18页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0-14页 |
(一) 作为文化表象的陶瓷 | 第10-11页 |
(二) 全球化的第一次浪潮 | 第11-12页 |
(三) 两大文明的对话 | 第12-13页 |
(四) 信息系统与文化变迁 | 第13-14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一) 蒙元时期景德镇对波斯陶瓷交流研究 | 第14-15页 |
(二) 波斯陶器研究 | 第15-16页 |
(三) 艺术人类学视角下的陶瓷研究 | 第16-17页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第一章 景德镇陶瓷行销波斯 | 第18-40页 |
第一节 对外贸易路线 | 第18-26页 |
·北方陶瓷之路 | 第20-22页 |
·海上陶瓷之路 | 第22-26页 |
第二节 行销波斯的景德镇陶瓷 | 第26-31页 |
·陶瓷品种 | 第26-28页 |
·陶瓷器型 | 第28-29页 |
·陶瓷装饰 | 第29-31页 |
第三节 文化语境中的陶瓷 | 第31-38页 |
·生产地与生产者 | 第31-33页 |
·贸易方式与商人群体 | 第33-35页 |
·使用阶层与场合 | 第35-38页 |
小结 | 第38-40页 |
第二章 波斯陶上的中国风 | 第40-66页 |
第一节 阿巴斯王朝时期(9-11世纪初) | 第40-50页 |
·铅釉印纹陶 | 第42页 |
·白陶、青花陶与唐白瓷、唐青花 | 第42-46页 |
·波斯三彩与唐三彩 | 第46-47页 |
·化妆土彩绘陶 | 第47-50页 |
第二节 塞尔柱王朝时期(11-13世纪初) | 第50-60页 |
·剔划花陶 | 第51-53页 |
·单色釉陶与青白瓷 | 第53-55页 |
·釉下彩绘陶 | 第55-56页 |
·釉上彩绘陶 | 第56-60页 |
第三节 伊尔汗国时期(13-14世纪) | 第60-64页 |
·素丹纳巴德陶 | 第60-62页 |
·虹彩陶 | 第62-63页 |
·拉杰瓦迪纳陶与蓝地描金瓷 | 第63-64页 |
小结 | 第64-66页 |
第三章 “美美与共”的元青花 | 第66-82页 |
第一节 波斯-伊斯兰文化因子 | 第66-74页 |
·青花瓷起源说 | 第67-68页 |
·器型与纹饰 | 第68-72页 |
·构图中的秩序感 | 第72-74页 |
第二节 北方游牧民族文化因子 | 第74-77页 |
·重商主义 | 第74-75页 |
·颜色好尚 | 第75-76页 |
·器型与纹饰 | 第76-77页 |
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化因子 | 第77-80页 |
·制瓷技艺 | 第78页 |
·符号系统 | 第78-80页 |
小结 | 第80-82页 |
结语 | 第82-87页 |
一、蒙元时期景德镇陶瓷的成就与意义 | 第82-83页 |
二、陶瓷艺术交流的三个规律 | 第83-84页 |
三、文化交流的意义:文化认同 | 第84-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图录 | 第91-99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第99-100页 |
致谢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