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1章 法院调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司法传统 | 第10-16页 |
·我国法院调解制度溯源 | 第10-13页 |
·中国古代调解制度及特点 | 第10-11页 |
·近、现代调解实践 | 第11-13页 |
·法院调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司法传统 | 第13-14页 |
·调审结合 | 第13-14页 |
·情理法的结合 | 第14页 |
·法院调解制度形成的背景因素 | 第14-16页 |
·法律制度与乡村社会的冲突 | 第14-15页 |
·二元权力结构的解体 | 第15页 |
·社会环境因素 | 第15-16页 |
第2章 法院调解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16-22页 |
·传统观念的影响 | 第16-17页 |
·以调解结案为目的的观念 | 第16-17页 |
·司法的政治性倾向 | 第17页 |
·调解的“人格化”观念 | 第17页 |
·法院调解制度自身的缺陷 | 第17-20页 |
·妥协与权利保护的冲突 | 第18页 |
·调解的任意性与程序规范性的冲突 | 第18-19页 |
·情、理、法的冲突 | 第19页 |
·自治与强制的冲突 | 第19-20页 |
·实践中的局限性 | 第20-22页 |
·调解与判决界限模糊 | 第20页 |
·当事人选择权不充分 | 第20-22页 |
第3章 社会转型对法院调解的新要求 | 第22-29页 |
·尊重并强化当事人的自治性与主导性 | 第22-23页 |
·应尊重当事人的主体性 | 第23页 |
·保障当事人对自身权利的认知 | 第23页 |
·保障当事人的程序参与权 | 第23页 |
·重视调解程序的公正性 | 第23-25页 |
·维护程序中立性 | 第24页 |
·保障程序民主 | 第24-25页 |
·坚持程序理性 | 第25页 |
·法院调解功能的新发展 | 第25-29页 |
·司法民主、自治功能 | 第26页 |
·促进法制发展的功能 | 第26-27页 |
·司法危机的救济功能 | 第27-29页 |
第4章 法院调解制度创新之建议 | 第29-50页 |
·转变观念 | 第29-32页 |
·以司法为民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 | 第29-30页 |
·转变“调解目的化”观念 | 第30页 |
·转变调解的不良政治性倾向 | 第30-31页 |
·转变法院调解的“人格化”观念 | 第31-32页 |
·法院调解模式的选择与完善 | 第32-38页 |
·适当保留“调审结合”模式的理由 | 第32-34页 |
·对调审结合模式的多元化改造 | 第34-38页 |
·规范法院调解程序 | 第38-45页 |
·当事人反悔权的落实与完善 | 第38-43页 |
·有条件的赋予法官“调解协议”的决定权 | 第43-44页 |
·规范调解中的法律适用 | 第44页 |
·设立调解案件的审执合一制度和补偿基金制度 | 第44-45页 |
·调解书撤销之诉制度的设立 | 第45-50页 |
·撤销之诉设置的必要性:恶意调解的困扰 | 第45-47页 |
·设立调解书撤销之诉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47-48页 |
·调解书撤销之诉的制度构建 | 第48-49页 |
·对调解书撤销之诉的规制 | 第49-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