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治安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山东省新泰市为例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1 引言 | 第10-17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4-17页 |
·研究思路和框架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2 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 | 第17-25页 |
·基本概念 | 第17-20页 |
·治安的基本内涵 | 第17-19页 |
·社会治安特点 | 第19页 |
·农村社会治安含义及特征 | 第19-20页 |
·相关理论 | 第20-25页 |
·公共产品理论 | 第20-22页 |
·农村治安规范与秩序理论 | 第22-25页 |
3 农村社会治安的现状和主要问题 | 第25-35页 |
·农村社会治安的现状分析 | 第25-27页 |
·盗窃、抢劫、强奸及伤人案件突出 | 第25页 |
·“黄”、“赌”等丑恶现象泛滥 | 第25-26页 |
·黑恶势力破坏农村社会的稳定 | 第26页 |
·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 | 第26-27页 |
·新泰市社会治安现状及其特征 | 第27-29页 |
·新泰市近年接待报警情况 | 第27-28页 |
·新泰市违法犯罪的特征 | 第28-29页 |
·农村社会治安所暴露的主要问题 | 第29-35页 |
·暴力犯罪多发 | 第30-31页 |
·侵财犯罪增多 | 第31-32页 |
·部分地区农村黑恶势力猖獗 | 第32页 |
·部分地区社会丑恶现象蔓延 | 第32-33页 |
·群体性事件急剧增加 | 第33-35页 |
4 影响农村社会治安的因素分析 | 第35-44页 |
·政治影响因素 | 第35-40页 |
·政策调整 | 第35-36页 |
·体制转轨造成的制度性缺失 | 第36-38页 |
·基层民主与基层政权 | 第38-40页 |
·社会影响因素 | 第40-41页 |
·社会转型 | 第40页 |
·外来文化的冲击 | 第40页 |
·民族、宗族势力影响 | 第40-41页 |
·邪教、非法组织、封建迷信活动 | 第41页 |
·经济影响因素 | 第41-44页 |
·经济结构的调整与转型 | 第41-42页 |
·经济的高速发展与教育培训的脱节 | 第42页 |
·贫富差距的扩大 | 第42-44页 |
5 案例分析 | 第44-48页 |
·案例1----盗窃案件 | 第44-46页 |
·案例简述 | 第44页 |
·原因分析 | 第44-46页 |
·案例2----群体冲突案件 | 第46-47页 |
·案例简述 | 第46页 |
·原因分析 | 第46-47页 |
·案例3----农村黑恶势力案件 | 第47-48页 |
·案例简述 | 第47页 |
·原因分析 | 第47-48页 |
6 加强农村治安的对策建议 | 第48-59页 |
·新形势下农村治安工作的要求 | 第48-50页 |
·重视群众满意度 | 第48页 |
·有偿防范 | 第48-49页 |
·标本兼治 | 第49页 |
·群众参与 | 第49-50页 |
·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 第50页 |
·加快农村基层民主与基层政权建设 | 第50-51页 |
·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实行和完善村民自治 | 第50-51页 |
·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 | 第51页 |
·预防农村群体事件的发生 | 第51-54页 |
·调整利益结构,减轻农民负担 | 第51-52页 |
·推进政治改革,健全农村治理体制 | 第52-53页 |
·增强法律观念,规范公共参与行为 | 第53页 |
·树立危机意识,建立危机管理体制 | 第53-54页 |
·农村社会治安要适应经济发展要求 | 第54页 |
·健全防范机制 | 第54-59页 |
·转变思想是关键 | 第54-55页 |
·努力提高农民的政治和法律素质 | 第55页 |
·建立行政管理的防范机制 | 第55-56页 |
·建立群防群治的防范机制 | 第56-57页 |
·利用新闻媒体的宣传防范机制 | 第57页 |
·科教兴警,保证信息灵通 | 第57-59页 |
7 主要结论 | 第59-61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