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 第1-10页 |
摘要 | 第10-13页 |
ABSTRACT | 第13-1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23页 |
§1 .1 研究区交通位置和自然地理概况 | 第18-19页 |
§1.2 选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 第19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9-2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19-20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20-21页 |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1.5 实物工作量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23-27页 |
·柴达木盆地新生界地层单位 | 第23-25页 |
·柴达木盆地北缘地质背景 | 第25-27页 |
第三章 年代学和沉积学背景 | 第27-65页 |
§3.1 大红沟剖面年代学研究 | 第27-57页 |
·实测剖面描述 | 第27-52页 |
·年代学研究(磁性地层、介形类组合) | 第52-57页 |
§3.2 大红沟剖面沉积学研究 | 第57-62页 |
·路乐河组(52-~43 Ma) | 第57-58页 |
·下干柴沟组和上干柴沟组(43-18.5 Ma) | 第58-61页 |
·下油砂山组(18.5-15.0Ma) | 第61页 |
·上油砂山组(15.0-8.5Ma) | 第61页 |
·狮子沟组(8.5-<2.5Ma) | 第61-62页 |
§3 .3 大红沟地区新生代沉积演化历史 | 第62-65页 |
第四章 柴达木盆地早始新世-早中新世古气候演变及对高原早期隆升的指示 | 第65-74页 |
§4.1 源区基岩化学风化历史 | 第65-69页 |
·材料和分析方法 | 第67页 |
·结果 | 第67-69页 |
§4.2 研究地层沉积物色度变化 | 第69-70页 |
·材料和分析方法 | 第69页 |
·结果 | 第69-70页 |
§4.3 讨论 | 第70-74页 |
·对古气候演变的指示 | 第70-72页 |
·对青藏高原早期隆升的指示 | 第72-74页 |
第五章 早始新世大暖期(EECO)在柴达木盆地的记录 | 第74-82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75-77页 |
·全岩主量元素 | 第75页 |
·粘土矿物 | 第75-76页 |
·古土壤及碳氧同位素分析 | 第76-77页 |
§5.2 结果 | 第77-78页 |
·化学风化指数 | 第77页 |
·粘土矿物 | 第77页 |
·碳酸盐岩稳定同位素 | 第77-78页 |
§5.3 讨论 | 第78-82页 |
·后期成岩作用 | 第78页 |
·EECO在柴达木盆地的记录 | 第78-79页 |
·EECO高峰期大气CO_2分压 | 第79-82页 |
第六章 柴达木盆地中中新世变冷变干事件 | 第82-93页 |
§6.1 研究地层年代及沉积序列 | 第82-83页 |
§6.2 材料与方法 | 第83-84页 |
·介形类分析 | 第83-84页 |
·全岩地球化学分析 | 第84页 |
§6.3 结果 | 第84-87页 |
·介形类动物群及垂向演变 | 第84-85页 |
·介形类壳体稳定同位素 | 第85-86页 |
·研究区化学风化记录 | 第86-87页 |
§6.4 讨论 | 第87-93页 |
·介形类壳体δ~(18)O和δ~(13)C的控制因素 | 第87-88页 |
·研究地层介形类壳体δ~(18)O,δ~(13)C变化控制因素 | 第88-89页 |
·柴达木古湖湖水水文学特征 | 第89页 |
·柴达木盆地中中新世(13.78-12.36Ma)古环境演变 | 第89-90页 |
·亚洲内陆地区~13Ma的干早化加剧事件 | 第90-93页 |
第七章 介形类主要属种描述 | 第93-100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100-102页 |
致谢 | 第102-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26页 |
附表 | 第126-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