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12页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1.选题背景 | 第8-9页 |
2.选题意义 | 第9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9-10页 |
1.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2.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页 |
(三)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 第10-11页 |
1.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11页 |
2.论文的结构框架 | 第11页 |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 第11-12页 |
1.创新之处 | 第11-12页 |
2.不足之处 | 第12页 |
一、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 | 第12-17页 |
(一)马克思简单再生产理论 | 第12-16页 |
1.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 | 第13-14页 |
2.两大部类之间及其内部交换的分析 | 第14-16页 |
(二)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理论 | 第16-17页 |
1.第I部类的积累 | 第16-17页 |
2.第11 部类的积累 | 第17页 |
二、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的演变与现状 | 第17-25页 |
(一)产业结构优化的概念界定和基本理论 | 第17-19页 |
1.产业结构优化的概念界定 | 第17页 |
2.产业结构优化的基本理论 | 第17-19页 |
(二)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的演变历程 | 第19-20页 |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演变的历程和成果 | 第19-20页 |
2.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的趋势 | 第20页 |
(三)中国产业结构演进的结构关系 | 第20-25页 |
1.三次产业间演进的结构关系 | 第20-21页 |
2.三次产业内部演进的结构关系 | 第21-24页 |
3.产品的进出口演进结构 | 第24页 |
4.中国产业结构优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4-25页 |
三、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与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的关联性 | 第25-29页 |
(一)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中可以指导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具体理论 | 第25-27页 |
1.社会总产品的有效实现要求中国各产业按比例优化 | 第25-26页 |
2.外延、内涵扩大再生产理论可以指导中国产业结构优化 | 第26-27页 |
3.生产过剩理论可以指导中国产业结构优化 | 第27页 |
(二)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的实践检验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 | 第27-29页 |
1.用中国产业结构的分类检验马克思的两大部类理论 | 第27-28页 |
2.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的实践检验马克思的外延、内涵扩大再生产理论 | 第28-29页 |
3.用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的实践检验马克思的生产过剩理论 | 第29页 |
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实证研究 | 第29-33页 |
(一)当前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的一般判别 | 第29-30页 |
1.产业结构合理化 | 第29-30页 |
2.产业结构高度化 | 第30页 |
(二)产业结构优化实证研究 | 第30-33页 |
1.计算全要素生产率(TFP) | 第31-32页 |
2.产业结构优化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度量 | 第32-33页 |
五、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对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的启示 | 第33-39页 |
(一)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社会总产品实物补偿与产业结构优化 | 第33-34页 |
1.发展低碳经济,推动中国产业结构优化 | 第33-34页 |
2.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建议 | 第34页 |
(二)中国产业结构优化要求企业转变发展方式 | 第34-36页 |
1.引进外资企业由注重数量转向注重质量 | 第34-35页 |
2.企业应由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转向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 | 第35页 |
3.企业坚持内涵扩大再生产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 第35-36页 |
(三)生产过剩情况下中国产业结构如何优化 | 第36-37页 |
1.我国生产过剩将会是长期现象 | 第36页 |
2.企业在生产过剩情况下要优胜劣汰 | 第36-37页 |
3. 企业应加强自主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 | 第37页 |
(四)政府应鼓励企业自主创新 | 第37-39页 |
1.如何实现消费结构优化 | 第37-38页 |
2.消费结构优化有助于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实现 | 第38页 |
3.通过消费结构优化带动产业结构优化 | 第38-39页 |
结论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专利及艺术作品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