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劳动幸福论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目录 | 第7-9页 |
| 第1章 导论 | 第9-12页 |
|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 ·选题的背景 | 第9页 |
| ·意义 | 第9-10页 |
| ·已有研究成果述评 | 第10-11页 |
| ·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 第11页 |
| ·重点、难点 | 第11页 |
| ·创新之处 | 第11页 |
| ·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 第2章 马克思劳动幸福论的形成过程 | 第12-19页 |
| ·马克思劳动幸福论的萌芽(1835~1844) | 第12-14页 |
| ·中学毕业论文中对劳动幸福的最初思考 | 第12-13页 |
| ·博士论文中“幸福靠人自己获得”的思想 | 第13-14页 |
| ·马克思劳动幸福论的建构(1845~1856) | 第14-16页 |
|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蕴含的劳动幸福论 | 第14-15页 |
| ·《共产党宣言》是劳动幸福论的宣言 | 第15-16页 |
| ·马克思劳动幸福论的升华(1857~1883) | 第16-19页 |
| ·《资本论》中“劳动解放”的提出 | 第16-17页 |
| ·《哥达纲领批判》重申劳动幸福的重要前提 | 第17-19页 |
| 第3章 马克思劳动幸福论的主要内容 | 第19-27页 |
| ·劳动创造幸福 | 第19-21页 |
| ·劳动创造幸福的物质基础 | 第19-20页 |
| ·劳动创造幸福的精神财富 | 第20页 |
| ·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主体条件 | 第20-21页 |
| ·异化劳动制造不幸 | 第21-24页 |
| ·劳动产品异化使人沦为物的奴隶 | 第21-22页 |
| ·劳动异化使人丧失幸福感 | 第22-24页 |
| ·劳动关系异化使人丧失幸福的社会基础 | 第24页 |
| ·解放劳动,争取幸福 | 第24-25页 |
| ·自由劳动是获得幸福的前提 | 第24-25页 |
| ·人的解放是劳动解放的目的和追求 | 第25页 |
| ·追求人民的现实幸福 | 第25-27页 |
| ·个人幸福 | 第25-26页 |
| ·个人幸福与阶级幸福 | 第26页 |
| ·阶级幸福与人类幸福 | 第26-27页 |
| 第4章 马克思劳动幸福论的基本特征 | 第27-37页 |
| ·马克思劳动幸福论的批判性 | 第27-29页 |
| ·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批判 | 第27页 |
| ·对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现象的批判 | 第27-28页 |
| ·对资本主义异化幸福观的批判 | 第28-29页 |
| ·对宗教幸福观的批判 | 第29页 |
| ·马克思劳动幸福论的实践性 | 第29-32页 |
| ·人是实践的主体 | 第30-31页 |
| ·幸福在劳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 | 第31-32页 |
| ·马克思劳动幸福论的人民性 | 第32-33页 |
| ·人民是劳动幸福论的根本出发点 | 第32页 |
| ·人民是创造幸福的主体 | 第32-33页 |
| ·人民的幸福是劳动幸福论的价值追求 | 第33页 |
| ·马克思劳动幸福论的辩证统一性 | 第33-37页 |
| ·物质幸福是基础 | 第33-34页 |
| ·精神幸福是更高层次的幸福 | 第34-35页 |
| ·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辩证统一性 | 第35-37页 |
| 第5章 马克思劳动幸福论的实践价值 | 第37-43页 |
| ·倡导劳动幸福论,引领人们的价值追求 | 第37-38页 |
| ·彰显劳动价值,维护人们的劳动尊严 | 第38页 |
| ·提高劳动者的劳动待遇,提升人们的幸福指数 | 第38-39页 |
| ·不断改善劳资关系,营造良好的劳动环境 | 第39-40页 |
| ·不断完善我国劳动制度,努力建设幸福中国 | 第40-41页 |
| ·践行劳动幸福论,不断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 第41-43页 |
| 结束语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