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章 绪论 | 第10-29页 |
| ·引言 | 第10-11页 |
| ·介孔二氧化硅的合成机理 | 第11-19页 |
| ·表面活性剂 | 第12-17页 |
| ·液晶模板机制 | 第17页 |
| ·协同自组装机制 | 第17-18页 |
| ·协同囊泡模板机制 | 第18-19页 |
| ·介孔二氧化硅的合成方法 | 第19-22页 |
| ·水热合成法 | 第19-21页 |
| ·其他合成方法 | 第21-22页 |
| ·介孔二氧化硅的改性 | 第22-25页 |
| ·改性方法简介 | 第22-24页 |
| ·介孔二氧化硅囊泡的研究进展 | 第24-25页 |
| ·介孔材料的应用 | 第25-27页 |
| ·在催化方面的应用 | 第25-26页 |
| ·在生物方面的应用 | 第26页 |
| ·吸附/分离应用及展望 | 第26-27页 |
| ·本论文研究思路 | 第27-29页 |
| 第二章 介孔二氧化硅囊泡材料的制备及氨基功能化 | 第29-41页 |
| ·引言 | 第29-30页 |
| ·实验部分 | 第30-32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30页 |
| ·样品的结构表征手段 | 第30-32页 |
| ·介孔二氧化硅囊泡的制备 | 第32页 |
| ·氨基化介孔二氧化硅囊泡材料的合成 | 第3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2-40页 |
| ·介孔二氧化硅囊泡材料的结构分析 | 第32-37页 |
| ·介孔二氧化硅的功能化分析 | 第37-40页 |
| ·小结 | 第40-41页 |
| 第三章 控制反应投料时间间隔对介孔二氧化硅囊泡材料结构的调变 | 第41-50页 |
| ·引言 | 第41-42页 |
| ·实验部分 | 第42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42页 |
| ·合成方法 | 第4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2-48页 |
| ·XRD衍射表征—不同时间间隔导致的结构转变 | 第43-44页 |
| ·TEM表征 | 第44-45页 |
| ·N_2吸附/脱附表征 | 第45-48页 |
| ·结构转变机制探讨 | 第48-49页 |
| ·结论 | 第49-50页 |
| 第四章 表面活性剂修饰的介孔二氧化硅对痕量苯酚的富集性能研究 | 第50-63页 |
| ·引言 | 第50-51页 |
| ·实验部分 | 第51-53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51-52页 |
| ·表面活性剂修饰的介孔硅胶的表征 | 第52页 |
| ·表面活性剂修饰的介孔硅胶的制备 | 第52-53页 |
| ·静态吸附实验 | 第53页 |
| ·洗脱实验 | 第53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3-62页 |
| ·介孔材料的结构分析 | 第54-57页 |
| ·吸附研究 | 第57-62页 |
| ·小结 | 第62-63页 |
| 结论 | 第63-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74页 |
| 附录 | 第74-75页 |
| 致谢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