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空间的多层次感知初探
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插图清单 | 第11-21页 |
绪论 | 第21-28页 |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 第21-23页 |
·研究的缘起 | 第21-22页 |
·国内外关于建筑空间感知的研究 | 第22-23页 |
·研究目的 | 第23-24页 |
·研究意义 | 第24页 |
·理论意义 | 第24页 |
·现实意义 | 第24页 |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研究框架 | 第25-28页 |
·逻辑框架 | 第25-27页 |
·论述框架 | 第27-28页 |
第二章 空间感知与意境的相关研究 | 第28-37页 |
·空间感知理论的相关研究 | 第28-32页 |
·格式塔心理学—异质同构 | 第28-29页 |
·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 | 第29-30页 |
·史蒂文·霍尔的现象区 | 第30-31页 |
·符号与建筑符号学 | 第31-32页 |
·意境的相关研究 | 第32-37页 |
·意境的含义与构成 | 第32-33页 |
·建筑意境的特征 | 第33-34页 |
·意境的层次分类 | 第34-35页 |
·建筑意象与意境的思辨 | 第35-37页 |
第三章 空间感知之视觉向度 | 第37-51页 |
·视觉的相关解读 | 第37-39页 |
·视觉的概念 | 第37-38页 |
·空间感知与视觉 | 第38-39页 |
·空间的视觉感知 | 第39-51页 |
·垂直与水平 | 第39-41页 |
·实体与虚空 | 第41-43页 |
·比例与尺度 | 第43-45页 |
·秩序与无序 | 第45-47页 |
·所见与所是 | 第47-49页 |
·运动与静止 | 第49-51页 |
第四章 空间感知之现象学向度 | 第51-80页 |
·场所与空间感知 | 第51-66页 |
·个体与场域的意义 | 第52-54页 |
·现象的滤镜 | 第54-56页 |
·自然的魅力 | 第56-58页 |
·不完整的感知 | 第58-60页 |
·联觉的感知 | 第60-65页 |
·时间的绵延与记忆 | 第65-66页 |
·情境与情节感知 | 第66-80页 |
·主题 | 第67-69页 |
·道具 | 第69-72页 |
·场景 | 第72-73页 |
·序列 | 第73-77页 |
·线索 | 第77-80页 |
第五章 空间感知之精神向度 | 第80-98页 |
·空间感知与场所精神 | 第80-90页 |
·场所精神 | 第80-82页 |
·生活体验 | 第82-84页 |
·唤醒记忆 | 第84-87页 |
·情感共鸣 | 第87-88页 |
·深刻反思 | 第88-90页 |
·空间感知的符号学意义 | 第90-98页 |
·空间符号的形式意义 | 第90-92页 |
·空间符号的象征意义 | 第92-94页 |
·空间符号的哲学意义 | 第94-98页 |
第六章 空间的实例感知与验证 | 第98-121页 |
·实例感知 | 第98-113页 |
·实例一:宁波博物馆 | 第99-105页 |
·实例二:上海喜马拉雅中心 | 第105-109页 |
·SD 法感知调研 | 第109-113页 |
·空间感知的限制性因素 | 第113-121页 |
·审美的时代性 | 第113-115页 |
·地域的认知性 | 第115-117页 |
·体验的指向性 | 第117-119页 |
·个体的差异性 | 第119-121页 |
结语 | 第121-122页 |
附录一 | 第122-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28页 |
引注 | 第128-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