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1页 |
·CAD/CAE 一体化的背景及意义 | 第13-15页 |
·CAD/CAE 一体化的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科学计算可视化 | 第18-19页 |
·主要研究内容和来源 | 第19-21页 |
第2章 细分曲面建模及网格数据管理 | 第21-37页 |
·引言 | 第21页 |
·CAD 建模方法综述 | 第21-22页 |
·细分曲面 | 第22-30页 |
·多边形网格建模 | 第22-23页 |
·细分曲面建模 | 第23-26页 |
·细分曲面建模的优缺点 | 第26-28页 |
·细分曲面的应用 | 第28-30页 |
·Loop 细分模式与建模实例 | 第30-32页 |
·OpenMesh | 第32-36页 |
·OpenMes h | 第33-34页 |
·halfed ge 半边数据结构 | 第34-35页 |
·OpenMes h 应用程序接口 | 第35-36页 |
·小结 | 第36-37页 |
第3章 基于细分曲面造型的边界元法 | 第37-53页 |
·引言 | 第37页 |
·边界元法 | 第37-40页 |
·有限元法的缺陷 | 第37-39页 |
·边界元之于有限元法分析的优势 | 第39-40页 |
·细分曲面建模框架 | 第40-45页 |
·均匀细分曲面建模 | 第40-42页 |
·自适应细分曲面建模 | 第42-45页 |
·基于细分曲面造型的边界元法 | 第45-49页 |
·基于细分曲面造型的边界元法 | 第45-47页 |
·基于细分曲面造型的边界元法分析步骤 | 第47-49页 |
·三维问题的边界元公式 | 第49-52页 |
·三维位势问题边界元法 | 第49-50页 |
·插值方案 | 第50-51页 |
·三维线弹性问题边界元法 | 第51-52页 |
·小结 | 第52-53页 |
第4章 位势问题和线弹性问题算例 | 第53-77页 |
·引言 | 第53页 |
·三维位势问题数值算例 | 第53-65页 |
·位势问题收敛性和精度 | 第53-56页 |
·位势问题的均匀和自适应细分边界元法 | 第56-63页 |
·复杂几何模型算例 | 第63-65页 |
·三维线弹性问题数值算例 | 第65-75页 |
·线弹性问题的收敛性和精度 | 第66-68页 |
·线弹性问题的均匀和自适应细分边界元法 | 第68-75页 |
·小结 | 第75-77页 |
第5章 基于 ExodusII 和 ParaView 细分边界元法后处理 | 第77-104页 |
·引言 | 第77页 |
·ParaView | 第77-85页 |
·ParaView | 第77-80页 |
·VTK | 第80-83页 |
·ExodusII | 第83页 |
·Qt | 第83-85页 |
·ParaVie w 的编译 | 第85-86页 |
·启动与界面的简化 | 第86-88页 |
·基于 ExodusII 编写数据文件 | 第88-91页 |
·ExodusII | 第88-89页 |
·ExodusII 数据文件 | 第89-91页 |
·数据自动读入和过渡颜色去除 | 第91-93页 |
·数据自动读入与取消位移施加 | 第91-93页 |
·过渡颜色去除 | 第93页 |
·颜色条自动显示与颜色条范围 | 第93-95页 |
·颜色条自动显示 | 第93-94页 |
·颜色条范围 | 第94-95页 |
·按钮的添加及放大问题的优化 | 第95-98页 |
·ParaView 添加新的按钮 | 第95-96页 |
·放大操作的优化 | 第96-98页 |
·动画演示方案 | 第98-100页 |
·编写动画数据文件实现动画演示 | 第98页 |
·实现颜色条随时间步自动更新 | 第98-100页 |
·自动显示说明性文字的实现 | 第100-102页 |
·ParaVie w 框架结构与角色添加 | 第100页 |
·添加文字角色 | 第100-102页 |
·win32 与 win64 版本的 ParaVie w | 第102-103页 |
·小结 | 第103-104页 |
第6章 基于 ExodusII 和 ParaView 的可视化工程应用 | 第104-117页 |
·引言 | 第104页 |
·不同的模型结构 | 第104-106页 |
·多块数据集 | 第106-107页 |
·模拟混凝土坝浇筑过程 | 第107-109页 |
·验证可视化的有效性 | 第109-112页 |
·大坝多域模型的动画演示 | 第112-115页 |
·含时间步的多域模型 | 第112-113页 |
·大坝瞬态多域热传导问题动画演示 | 第113-115页 |
·小结 | 第115-11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17-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30页 |
致谢 | 第130-131页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