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19页 |
·引言 | 第12页 |
·无核葡萄形成的原因及胚挽救原理 | 第12-13页 |
·无核葡萄形成的原因 | 第12页 |
·无核葡萄胚挽救的原理 | 第12-13页 |
·无核葡萄育种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葡萄胚挽救育种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3页 |
·影响胚挽救效果的因素 | 第13-16页 |
·胚挽救在葡萄育种上的应用 | 第16-17页 |
·培育无核葡萄新品种 | 第16页 |
·缩短育种周期 | 第16页 |
·克服远缘杂交不孕不育 | 第16-17页 |
·三倍体育种 | 第17页 |
·分子标记辅助无核葡萄育种 | 第17-18页 |
·无核性状的遗传 | 第17页 |
·分子标记辅助在葡萄育种上的应用 | 第17-18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无核性状对胚挽救的影响 | 第19-24页 |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19-20页 |
·试验材料 | 第19页 |
·杂交组合中 F1代优系主要经济性状 | 第19-20页 |
·试验仪器及设备 | 第20页 |
·试剂 | 第20页 |
·试验方法 | 第20-21页 |
·葡萄花粉的采集 | 第20页 |
·母本树和花序的选择 | 第20页 |
·田间杂交 | 第20-21页 |
·离体胚挽救 | 第21页 |
·结果及分析 | 第21-22页 |
·以无核品种为母本的培养结果 | 第21-22页 |
·以软核亲本为母本的培养结果 | 第22页 |
·讨论 | 第22-24页 |
第三章 不同亲本的适宜取样时间 | 第24-28页 |
·材料及方法 | 第24页 |
·实验材料 | 第24页 |
·试验方法 | 第24页 |
·结果及分析 | 第24-26页 |
·胚萌发过程 | 第24页 |
·不同杂交组合的适宜取样时间 | 第24-26页 |
·讨论 | 第26-28页 |
第四章 不同杂交组合适宜培养基的筛选 | 第28-32页 |
·试验材料及方法 | 第28-29页 |
·试验材料 | 第28页 |
·试验方法 | 第28页 |
·MM3 培养基的营养成分和配比 | 第28-29页 |
·结果及分析 | 第29-30页 |
·胚珠培养培养基的筛选 | 第29-30页 |
·不同胚萌发培养基的影响 | 第30页 |
·讨论 | 第30-32页 |
第五章 胚挽救苗的移栽炼苗 | 第32-36页 |
·材料及方法 | 第32页 |
·材料 | 第32页 |
·试剂 | 第32页 |
·炼苗时期 | 第32页 |
·移栽炼苗 | 第32页 |
·结果 | 第32-34页 |
·移栽结果 | 第32-34页 |
·讨论 | 第34-36页 |
第六章 胚挽救杂交后代无核性状的早期检测 | 第36-45页 |
·材料 | 第36页 |
·植物材料 | 第36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6页 |
·主要试剂 | 第36页 |
·引物 | 第36页 |
·试验方法 | 第36-38页 |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36-37页 |
·CTAB 法葡萄基因组 DNA 的提取 | 第37页 |
·PCR 检测 | 第37-38页 |
·PCR 检测程序 | 第38页 |
·结果及分析 | 第38-43页 |
·GSLP1、SCF27、SCC8 对亲本检测结果 | 第38-40页 |
·杂种后代 GSLP1 检测 | 第40-43页 |
·讨论 | 第43-45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2页 |
缩略词表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个人简介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