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0. 导论 | 第12-17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创新点与不足 | 第15-17页 |
1. 刑事初查证据概述 | 第17-28页 |
·关于初查取证的法律规定 | 第17-21页 |
·检察机关关于“初查”的规定 | 第17-19页 |
·公安机关关于“初查”的规定 | 第19-20页 |
·《刑事诉讼法》关于“初查”的规定 | 第20-21页 |
·初查取证的行为性质 | 第21-25页 |
·立案程序的独立存在对初查行为性质的影响 | 第21-22页 |
·初查取证行为与侦查行为的关系 | 第22-24页 |
·初查从目的上看是一种证明活动 | 第24页 |
·初查行为的性质对初查证据可采性的影响 | 第24-25页 |
·初查证据的任务和作用 | 第25-28页 |
·初查证据的任务 | 第25-26页 |
·初查证据的实践意义 | 第26-28页 |
2. 刑事初查证据的可采性探究 | 第28-41页 |
·刑事证据可采性的基础理论 | 第28-29页 |
·我国证据可采性的具体内涵 | 第29-30页 |
·域外类似的初查制度对我国初查证据可采性的借鉴意义 | 第30-33页 |
·大陆法系的初查程序 | 第30-31页 |
·英美法系的初查程序 | 第31-32页 |
·比较与借鉴 | 第32-33页 |
·我国关于初查证据可采性的争议及评析 | 第33-41页 |
·理论界对初查证据可采性的争议 | 第33-38页 |
·对初查证据可采性不同观点的评析 | 第38-39页 |
·影响刑事初查证据可采性的因素 | 第39-41页 |
3. 初查证据在我国刑事诉讼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第41-47页 |
·取证主体不清晰,初查证据使用混乱 | 第41-43页 |
·取证手段不规范,现有规定宽泛不具体 | 第43页 |
·取证过程监督缺位,不利于初查取证的规范化进行 | 第43-45页 |
·初查证明标准过高,操作困难 | 第45页 |
·初查证据的实践操作混乱 | 第45-46页 |
·被初查对象缺少权利保障和救济机制 | 第46-47页 |
4. 实现刑事初查证据可采性的路径 | 第47-59页 |
·完善立法有关初查程序及初查证据的规定 | 第47页 |
·为初查证据设定合理的采信原则 | 第47-55页 |
·区分初查取证主体原则 | 第48-50页 |
·区分强制措施与任意措施原则 | 第50-51页 |
·紧急行为例外原则 | 第51页 |
·特殊手段禁止原则 | 第51-52页 |
·非法证据排除和瑕疵证据转化原则 | 第52-54页 |
·人证转化适用原则 | 第54-55页 |
·强化对初查取证过程及结果的监督 | 第55-59页 |
·改革侦查机关内部目标考核机制 | 第55-56页 |
·充分发挥法律监督机关的监督作用 | 第56-57页 |
·为被初查对象设置权利保障和救济机制 | 第57-58页 |
·对不合法的初查证据采用程序性制裁措施 | 第58-59页 |
结语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后记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