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引言 | 第12-15页 |
一、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具体表现 | 第15-24页 |
(一) 学习上的诚信缺失 | 第15-16页 |
1. 考试作弊严重 | 第15-16页 |
2. 学术造假成风 | 第16页 |
(二) 日常行为方面的诚信缺失 | 第16-17页 |
1. 借物不还 | 第16-17页 |
2. 生活琐事缺乏诚信 | 第17页 |
(三) 经济生活方面的诚信缺失 | 第17-19页 |
1. 拖欠助学贷款 | 第18页 |
2. 拖欠学费 | 第18-19页 |
3. 造假骗取助学金 | 第19页 |
4. 贫困生过度消费 | 第19页 |
(四) 就业过程中的诚信缺失 | 第19-21页 |
1. 简历上弄虚作假 | 第20页 |
2. 不履行就业合同 | 第20-21页 |
3. 采用不正当手段择业 | 第21页 |
4. 就业时瞒报身体健康情况 | 第21页 |
(五) 网络诚信缺失 | 第21-23页 |
(六) 情感诚信堪忧 | 第23-24页 |
二、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成因分析 | 第24-33页 |
(一) 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 | 第24-26页 |
1. 市场经济物质化发展 | 第24页 |
2. 政府公信力不足 | 第24-25页 |
3. 缺乏社会信用机制的构建 | 第25-26页 |
(二) 高校对“为人”重视不够,德育教育缺乏实效性 | 第26-27页 |
1. 高校教育片面性重视智育 | 第26页 |
2. 高校德育教育内容和方式简单化 | 第26-27页 |
3. 高校教育者诚信示范不到位 | 第27页 |
(三) 家庭教育缺失 | 第27-29页 |
1. 中国独生子女的现状 | 第27-28页 |
2. 家长对孩子功利性的要求 | 第28页 |
3. 家长个人行为失范 | 第28-29页 |
(四) 大学生自身修养不够 | 第29-32页 |
1. 大学生道德心理不健全 | 第29-30页 |
2. 大学生缺乏自我反思和约束能力 | 第30-31页 |
3. 大学生对道德及法律认知不足 | 第31-32页 |
(五) 法律制度不完善 | 第32-33页 |
1. 高校诚信管理机制缺失 | 第32页 |
2. 相应制度及法律不健全 | 第32-33页 |
三、 大学生诚信教育 | 第33-42页 |
(一) 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科学含义 | 第33-36页 |
1.传统诚信内涵 | 第33-34页 |
2. 现代诚信内涵 | 第34-35页 |
3. 大学生诚信教育具体内容 | 第35-36页 |
(二) 新时期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大意义 | 第36-37页 |
1. 大学生诚信教育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 第36页 |
2. 大学生诚信教育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 第36-37页 |
3. 大学生诚信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才 | 第37页 |
(三) 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研究 | 第37-42页 |
1. 建立全国统一的信用档案系统,制定诚信档案法律法规 | 第37-39页 |
2. 加强高校诚信教育力度,营造浓厚的校园诚信环境 | 第39-40页 |
3. 改善社会环境,引导大学生诚信教育风向标 | 第40-42页 |
结语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附录 | 第48-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