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5页 |
| 目录 | 第5-7页 |
| 1 绪论 | 第7-12页 |
| ·引言 | 第7页 |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7-8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 ·本课题的问题提出和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 ·问题提出 | 第9-10页 |
|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 ·内容组织 | 第10-11页 |
| ·总体方案及路线 | 第11-12页 |
| 2. 区域地质概况介绍 | 第12-18页 |
| ·勘探区交通 | 第12页 |
| ·勘探区自然地理 | 第12-13页 |
| ·勘测区地质概况 | 第13-18页 |
| ·地层 | 第13-15页 |
| ·矿区构造 | 第15-16页 |
| ·岩浆活动 | 第16页 |
| ·区域水文质 | 第16-18页 |
| 3 勘探区煤田沉积环境和聚煤特征 | 第18-30页 |
| ·含煤岩系以及成因标志 | 第18-24页 |
| ·含煤岩系 | 第19-22页 |
| ·成因标志 | 第22-24页 |
| ·煤岩特征 | 第24-26页 |
| ·六 2(丙 3)煤 | 第24-25页 |
| ·五(丁 5-6)煤 | 第25-26页 |
| ·四 3、四 2(戊 8、戊 9-10)煤 | 第26页 |
| ·古生物特征对比 | 第26页 |
| ·煤层沉积环境 | 第26-30页 |
| ·原组沉积环境与聚煤特征 | 第26-27页 |
| ·山组沉积环境与聚煤特征 | 第27-28页 |
| ·石子组沉积环境与聚煤特征 | 第28-30页 |
| 4 主要可采煤层的赋存规律与煤层厚度分析 | 第30-44页 |
| ·煤层概况 | 第30页 |
| ·主要可采煤层的特征、结构以及煤厚变化规律 | 第30-35页 |
| ·六 2(丙 3)煤 | 第30-31页 |
| ·五 2、五 22 和五 21(丁 5-6、丁 5 和丁 6)煤 | 第31-33页 |
| ·四 3(戊 8)煤 | 第33-34页 |
| ·四 2(戊 9-10)煤 | 第34-35页 |
| ·四22(戊 9)煤 | 第35页 |
| ·四12(戊 10)煤 | 第35页 |
| ·主要可采煤层的底板形态 | 第35-38页 |
| ·煤层底板形态 | 第35-38页 |
| ·主要褶曲 | 第38页 |
| ·主要可采煤层的厚度变化 | 第38-43页 |
| ·对煤层分岔、合并的解释 | 第43-44页 |
| 5 基于 GIS 技术的资源评价原理 | 第44-69页 |
| ·系统软件总体结构以及特色 | 第44-49页 |
| ·空间管理信息系统工作界面 | 第44-45页 |
| ·空间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特色 | 第45-49页 |
| ·三维克里金插值方法步骤介绍 | 第49-53页 |
| ·信息综合处理理论 | 第53-61页 |
| ·质异常理论 | 第53-54页 |
| ·矿产资源评价中学数据的类和格式 | 第54页 |
| ·单元划分方法 | 第54-56页 |
| ·质异常的定量取 | 第56-59页 |
| ·质异常以及确定找矿有利段的模 | 第59-61页 |
| ·煤层赋存条件的综合评价 | 第61-69页 |
| ·质条件参数即评价变量的定量取 | 第61-64页 |
| ·关于煤赋存条件多变量的综评价 | 第64-69页 |
| 6 结束语 | 第69-72页 |
| ·结束语 | 第69页 |
| ·展望 | 第69-72页 |
| 致谢 | 第72-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