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38页 |
·课题背景 | 第17-19页 |
·剩余污泥的产生 | 第18页 |
·剩余污泥的性质 | 第18-19页 |
·剩余污泥的处理与处置 | 第19-21页 |
·剩余污泥的处理与处置原则 | 第19页 |
·剩余污泥的处理与处置技术 | 第19-21页 |
·剩余污泥发酵产酸 | 第21-25页 |
·剩余污泥厌氧消化机理 | 第21-23页 |
·剩余污泥发酵产酸的生态学机理 | 第23-25页 |
·剩余污泥厌氧发酵产酸的研究进展 | 第25-31页 |
·剩余污泥发酵产酸的影响因素 | 第25-29页 |
·剩余污泥厌氧发酵产酸的预处理技术 | 第29-31页 |
·剩余污泥厌氧产酸发酵液的资源化利用 | 第31-35页 |
·剩余污泥厌氧产酸发酵液在脱氮除磷过程中的应用 | 第32-33页 |
·剩余污泥厌氧产酸发酵液在 PHA 合成过程中的应用 | 第33-35页 |
·本课题的目的意义 | 第35-36页 |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36-38页 |
第2章 材料与试验方法 | 第38-47页 |
·试验材料与仪器 | 第38页 |
·产酸序批实验设计 | 第38-40页 |
·碱性强化发酵产酸序批实验设计 | 第38-39页 |
·β-CD 强化发酵产酸序批实验设计 | 第39-40页 |
·AQDS 强化发酵产酸序批实验设计 | 第40页 |
·连续流发酵产酸工艺的设计 | 第40-42页 |
·常规参数的测定方法 | 第42-43页 |
·微生物的表观形态鉴定方法 | 第43-44页 |
·微生物种群结构分析 | 第44-47页 |
·DNA 提取与 PCR 扩增 | 第44页 |
·DGGE | 第44-45页 |
·条带的克隆测序 | 第45页 |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5-47页 |
第3章 三种强化发酵技术的产酸效能研究 | 第47-60页 |
·引言 | 第47页 |
·三种强化发酵技术的产酸效率 | 第47-50页 |
·碱性强化发酵技术的产酸效率 | 第47-49页 |
·β-CD 强化发酵技术的产酸效率 | 第49页 |
·AQDS 强化发酵技术的产酸效率 | 第49-50页 |
·底物降解规律分析 | 第50-58页 |
·蛋白质的降解规律 | 第51-53页 |
·总糖的降解规律 | 第53-55页 |
·NH_4~+-N 和 PO_4~(3-)-P 的溶出规律 | 第55-58页 |
·污泥表观形态 | 第58-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4章 强化发酵产酸的机理 | 第60-104页 |
·引言 | 第60-61页 |
·强化发酵产酸过程的 VFAs 分布特征 | 第61-67页 |
·碱性强化发酵产酸过程的 VFAs 分布特征 | 第61-62页 |
·β-CD 强化发酵产酸的 VFAs 分布特征 | 第62-65页 |
·AQDS 强化发酵产酸的 VFAs 分布特征 | 第65-67页 |
·水解过程的数学模型 | 第67-77页 |
·剩余污泥厌氧消化 | 第67-68页 |
·碱性强化水解过程的数学模型 | 第68-71页 |
·β-CD 强化水解过程的数学模型 | 第71-73页 |
·AQDS 强化水解过程的数学模型 | 第73-75页 |
·三种强化发酵的水解速率常数 | 第75-77页 |
·产酸过程的数学模型 | 第77-82页 |
·碱性强化产酸的数学模型 | 第77-78页 |
·β-CD 强化产酸的数学模型 | 第78-79页 |
·AQDS 强化产酸的数学模型 | 第79-82页 |
·三种强化发酵的微生物种群 | 第82-98页 |
·碱性强化发酵过程的微生物种群 | 第82-88页 |
·β-CD 强化发酵过程的微生物种群 | 第88-93页 |
·AQDS 强化发酵过程的微生物种群 | 第93-98页 |
·三种强化发酵的产酸机理 | 第98-102页 |
·碱性强化发酵产酸的机理 | 第99-101页 |
·β-CD 强化发酵产酸的机理 | 第101页 |
·AQDS 强化发酵产酸的机理 | 第101-102页 |
·本章小结 | 第102-104页 |
第5章 连续流发酵产酸的实验研究 | 第104-124页 |
·引言 | 第104-105页 |
·不同负荷条件下的产酸效果 | 第105-108页 |
·高负荷条件下的产酸效果 | 第105-107页 |
·低负荷条件下的产酸效果 | 第107-108页 |
·不同负荷条件下复杂有机物的降解 | 第108-113页 |
·高负荷条件下复杂有机物的降解 | 第108-111页 |
·低负荷条件下复杂有机物的降解 | 第111-113页 |
·不同负荷条件下的微生物的表观形态学 | 第113-114页 |
·不同负荷条件下微生物种群演替 | 第114-122页 |
·高负荷条件下连续产酸的微生物种群 | 第114-117页 |
·低负荷条件下连续产酸的微生物种群 | 第117-122页 |
·本章小结 | 第122-124页 |
第6章 产酸发酵液碳源的利用研究 | 第124-149页 |
·引言 | 第124-125页 |
·发酵液的氮磷回收 | 第125-127页 |
·正交试验设计 | 第125-126页 |
·NH_4~+-N 和 PO_4~(3-)-P 回收的最佳操作条件 | 第126-127页 |
·发酵液用作 PHA 合成过程碳源的研究 | 第127-140页 |
·PHA 工艺的设计 | 第127-128页 |
·发酵液与人工模拟废水水质 | 第128-130页 |
·PHA 工艺过程中底物降解与 PHA 合成 | 第130-135页 |
·PHA 工艺过程中微生物的表观形态与种群演替 | 第135-140页 |
·发酵液用作反硝化除磷过程碳源的研究 | 第140-147页 |
·发酵液的制备与氮磷回收 | 第140-141页 |
·反硝化除磷工艺的运行 | 第141-142页 |
·发酵液对反硝化除磷工艺的短期冲击 | 第142-144页 |
·发酵液对反硝化除磷工艺的长期影响 | 第144-147页 |
·本章小结 | 第147-149页 |
结论 | 第149-151页 |
参考文献 | 第151-1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172-175页 |
致谢 | 第175-176页 |
个人简历 | 第1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