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役SCR催化剂活性及动力学参数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 ·氮氧化物来源及危害 | 第13-14页 |
| ·氮氧化物来源 | 第13页 |
| ·氮氧化物危害 | 第13-14页 |
| ·SCR 催化剂简介 | 第14-17页 |
| ·按原材料分类 | 第14-15页 |
| ·按结构分类 | 第15-16页 |
| ·按运行温度分类 | 第16-17页 |
| ·商业用催化剂满足的基本条件 | 第17页 |
| ·表观动力学和本征动力学 | 第17-18页 |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SCR)概述 | 第20-26页 |
| ·SCR 化学反应机理 | 第20-21页 |
| ·典型 SCR 系统组成 | 第21-22页 |
| ·SCR 工艺描述 | 第22页 |
| ·催化剂活性影响因素 | 第22-23页 |
| ·SCR 催化反应机理 | 第23-25页 |
| ·SCR 反应动力学研究现状 | 第25页 |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 第三章 SCR 安全经济运行现场试验研究 | 第26-45页 |
| ·脱硝系统性能试验内容与方法 | 第26-30页 |
| ·烟气温度测量 | 第26-27页 |
| ·烟气流速、流量测量 | 第27页 |
| ·NOx和 O2的测量 | 第27-29页 |
| ·NH_3的测量 | 第29页 |
| ·SO_2/SO_3转化率的测量 | 第29-30页 |
| ·烟气系统阻力测量 | 第30页 |
| ·其他参数的测试 | 第30页 |
| ·试验长枪基本原理 | 第30-31页 |
| ·广东省内 A、B、C 电厂脱硝性能试验 | 第31-38页 |
| ·A 电厂脱硝性能试验结果 | 第32-33页 |
| ·B 电厂脱硝性能试验结果 | 第33-37页 |
| ·C 电厂脱硝性能试验结果 | 第37-38页 |
| ·服役过程中脱硝系统性能变化规律分析 | 第38-43页 |
| ·入口烟温分布规律 | 第38页 |
| ·入口流速分布规律 | 第38-39页 |
| ·入口 NO 分布规律 | 第39页 |
| ·出口 NO 分布规律 | 第39-40页 |
| ·出口 NO 分布偏差与入口流速偏差关系 | 第40-41页 |
| ·出口 NO 分布偏差与脱硝效率关系 | 第41页 |
| ·氨逃逸率与脱硝效率关系 | 第41-42页 |
| ·氨逃逸对空预器的影响 | 第42-43页 |
| ·积灰对 SCR 反应器影响 | 第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 第四章 在役催化剂活性与动力学参数研究 | 第45-59页 |
| ·实验装置组成 | 第45-47页 |
| ·实验样品介绍 | 第47-48页 |
| ·实验过程 | 第48-49页 |
| ·实验条件 | 第49页 |
| ·催化剂活性计算方法 | 第49-50页 |
| ·动力学参数计算方法 | 第50-52页 |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2-58页 |
| ·催化剂脱硝效率随温度、氨氮比变化规律 | 第52-54页 |
| ·服役后催化剂活性变化规律 | 第54-57页 |
| ·服役后催化剂表观动力学参数变化规律 | 第57-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第五章 LIBS 技术对催化剂活性组分的测量 | 第59-69页 |
| ·催化剂活性组分测量背景与意义 | 第59-60页 |
|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LIBS)基本原理 | 第60-61页 |
| ·多元线性回归基本原理 | 第61-64页 |
| ·回归基本理论 | 第61-62页 |
| ·回归参数的求取 | 第62页 |
| ·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 | 第62-63页 |
| ·回归系数的 t 检验 | 第63-64页 |
| ·标准样品配置及操作条件 | 第64-65页 |
| ·定标实验结果分析 | 第65-67页 |
|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第69-72页 |
| ·全文总结 | 第69-70页 |
| ·下一步工作建议 | 第70-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7-78页 |
| 致谢 | 第78-79页 |
| 附件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