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旅客到达规律与候车方式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 ·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现状 | 第13-15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 ·本论文的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 第2章 轨道交通旅客到达的理论分析 | 第17-38页 |
| ·轨道交通概况 | 第17-22页 |
| ·轨道交通的定义及特点 | 第17-18页 |
| ·轨道交通的体系构成 | 第18-19页 |
| ·轨道交通的类型 | 第19-22页 |
| ·轨道交通基础设施 | 第22-31页 |
| ·轨道交通车站 | 第22-25页 |
| ·轨道交通站台 | 第25-31页 |
| ·轨道交通乘客基本特性分析 | 第31-35页 |
| ·乘客个体基本特性参数描述 | 第31-32页 |
| ·通道内乘客个体特性分析 | 第32-33页 |
| ·楼梯上客流特性分析 | 第33-34页 |
| ·轨道交通站台旅客分布特性分析 | 第34-35页 |
| ·轨道交通最高聚集人数的概况 | 第35-37页 |
| ·影响轨道交通最高聚集人数的因素 | 第35-37页 |
| ·轨道交通最高聚集人数的计算公式 | 第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第3章 地铁旅客到达规律基础数据分析 | 第38-52页 |
| ·成都城市轨道交通概况 | 第38页 |
| ·基础数据调查方法及数据库处理方法 | 第38-39页 |
| ·基础数据的处理及分析 | 第39-51页 |
| ·地铁各站概况及数据处理 | 第39-48页 |
| ·数据分析 | 第48-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第4章 铁路客运站旅客到达规律分析 | 第52-65页 |
| ·基础数据的调查与处理方法 | 第52-53页 |
| ·基础数据的调查方法 | 第52页 |
| ·基础数据的处理方法 | 第52-53页 |
| ·基础数据的处理及分析 | 第53-58页 |
| ·动车旅客到达基础数据的处理及分析 | 第54-56页 |
| ·普速铁路旅客到达基础数据的处理及分析 | 第56-58页 |
| ·基础数据的分布拟合 | 第58-64页 |
| ·分布拟合检验方法 | 第60页 |
| ·动车旅客到达规律基础数据的分布拟合 | 第60-62页 |
| ·普速铁路旅客到达规律基础数据的分布拟合 | 第62-64页 |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 第5章 铁路客运站旅客站台候车研究 | 第65-73页 |
| ·铁路客运站与地铁客流特征比较分析 | 第65-68页 |
| ·铁路客运站旅客集散特征 | 第65-66页 |
| ·地铁大客流特征分析 | 第66-67页 |
| ·地铁与铁路客运站客流特征相同点 | 第67页 |
| ·地铁与铁路客运站客流特征不同点 | 第67-68页 |
| ·铁路客运站与地铁旅客到达规律曲线图的比较分析 | 第68-70页 |
| ·铁路旅客到达量及站台候车方式分析 | 第70-72页 |
| ·站台只发送动车的情况分析 | 第70-71页 |
| ·站台发送动车和普速列车的情况分析 | 第71-72页 |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 第6章 地铁车站行人交通仿真 | 第73-87页 |
| ·微观仿真软件 | 第73-75页 |
| ·仿真软件介绍 | 第73-74页 |
| ·主要行人仿真模块 | 第74页 |
| ·仿真思路 | 第74-75页 |
| ·天府广场站站内行人交通流仿真 | 第75-86页 |
| ·天府广场站概况 | 第75-77页 |
| ·行人对站内设施的选择分析 | 第77-80页 |
| ·行人参数设定 | 第80-81页 |
| ·站厅层仿真结果分析 | 第81-84页 |
| ·站厅层内高峰时瓶颈分析 | 第84-86页 |
|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 结论 | 第87-88页 |
| 致谢 | 第88-89页 |
| 参考文献 | 第89-92页 |
| 附录 | 第92-101页 |
| 附录1 成都地铁1号线旅客到达基础数据 | 第92-10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