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0页 |
1 清代调处制度的涵义与特点 | 第10-17页 |
·“调处”涵义的界定 | 第10-11页 |
·清代调处制度的历史溯源 | 第11-12页 |
·清代调处制度的特点 | 第12-14页 |
·适用范围的有限性 | 第12-13页 |
·调处形式的多样性 | 第13页 |
·调处带有一定的强制性 | 第13-14页 |
·“情”、“理”、“法”的契合性 | 第14页 |
·清代纠纷调处的功能 | 第14-17页 |
·及时修复传统人际关系 | 第14-15页 |
·简捷解决各类民间争端 | 第15页 |
·持续推行伦理道德教化 | 第15-17页 |
2 清代调处制度依存的基础分析 | 第17-25页 |
·清代调处制度的社会基础 | 第17-18页 |
·自给自足的封闭小农社会 | 第17-18页 |
·家国一体的宗法家族社会 | 第18页 |
·清代调处程序的制度基础 | 第18-20页 |
·儒家经典为调处制度提供了合理性支撑 | 第19页 |
·国家法律为调处制度提供了基本框架 | 第19页 |
·民间规约为调处制度提供了重要补充 | 第19-20页 |
·清代调处制度的思想文化基础 | 第20-25页 |
·追求和谐无讼 | 第20-21页 |
·崇尚中庸调和 | 第21-22页 |
·官方倡导息讼 | 第22-23页 |
·百姓选择调和 | 第23-25页 |
3 清代调处制度的运行机制解析 | 第25-36页 |
·清代纠纷调处的主要类型 | 第25-29页 |
·民间调处 | 第25-28页 |
·州县官府调处 | 第28-29页 |
·官批民调 | 第29页 |
·清代纠纷调处的依据 | 第29-33页 |
·律例是调处纠纷的最高准则 | 第30-31页 |
·家法族规、乡规民约是调处纠纷的重要依据 | 第31-32页 |
·“礼”、“情”、“理”在调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第32-33页 |
·清代调处制度的适用范围 | 第33-36页 |
·田土纠纷 | 第33页 |
·户婚案件 | 第33-34页 |
·钱债纠纷 | 第34页 |
·轻微刑事案件 | 第34-36页 |
4 清代调处制度评价及启示 | 第36-41页 |
·清代调处制度评价 | 第36-38页 |
·清代调处制度的经验 | 第36-37页 |
·清代调处制度的局限 | 第37-38页 |
·清代调处制度的经验教训对现代调解制度的启示 | 第38-41页 |
·提倡调解结案,维护人际和谐 | 第38-39页 |
·注重调解效率,节约司法成本 | 第39页 |
·遵循合理合法原则,实现“情”、“理”、“法”的有效结合 | 第39-40页 |
·符合自愿平等原则,尊重当事人权利 | 第40-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