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与独联体诸国“颜色革命”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0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四、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第一章:独联体诸国的“颜色革命” | 第16-21页 |
一、“颜色革命”的历史沿革 | 第16-18页 |
(一) "玫瑰革命" | 第16-17页 |
(二) "橙色革命" | 第17页 |
(三) "黄色革命" | 第17-18页 |
(四) 其它国家的状况 | 第18页 |
二、“颜色革命”的概念界定 | 第18-21页 |
(一) “颜色革命”的内涵 | 第18-19页 |
(二) “颜色革命”的实质 | 第19-21页 |
第二章:美国干预独联体诸国“颜色革命”的原因 | 第21-28页 |
一、地缘政治因素 | 第21-22页 |
二、经济因素 | 第22-23页 |
三、安全因素 | 第23-24页 |
(一) 传统安全因素 | 第23-24页 |
(二) 非传统安全因素 | 第24页 |
四、美国国内因素 | 第24-25页 |
五、其它因素 | 第25-28页 |
(一) 独联体各国国内经济衰败,人民生活水平较低 | 第26页 |
(二) 腐败现象严重,民主流于形式化 | 第26页 |
(三) 复杂的地区与民族矛盾 | 第26-28页 |
第三章:美国干预“颜色革命”的策略与手法 | 第28-38页 |
一、以大规模经济援助为主要途径 | 第28-29页 |
二、以街头政治为主要形式 | 第29-30页 |
三、以普通群众尤其是青年为主力军 | 第30-31页 |
四、以培育反对派精英为切入点 | 第31-32页 |
五、以司法及安全领域为突破口 | 第32-33页 |
六、以情报工作为依据 | 第33-34页 |
七、以新闻媒体为媒介 | 第34-35页 |
八、以非政府组织与宗教为后盾 | 第35-36页 |
九、以扶植反对派,操纵选举为重点 | 第36页 |
十、以意识形态和文化渗透为核心 | 第36-38页 |
第四章:“颜色革命”的国际影响 | 第38-48页 |
一、对独联体诸国的影响 | 第38-42页 |
(一) “颜色革命”对独联体国家内部的影响 | 第38-41页 |
(二) “颜色革命”对独联体国家外交的影响 | 第41-42页 |
二、对俄罗斯的影响 | 第42-45页 |
(一) “颜色革命”给俄罗斯带来的困境 | 第43-44页 |
(二) 俄罗斯国家政策的变化 | 第44-45页 |
三、对中国的影响 | 第45-46页 |
四、对美国的影响 | 第46-48页 |
第五章:美国干预“颜色革命”的未来发展趋势与警示 | 第48-60页 |
一、美国“颜色革命”的发展趋势 | 第48-53页 |
(一) 美国对独联体地区政策变化的原因 | 第48-50页 |
(二) 美国对独联体地区政策调整与完善的主要内容 | 第50-53页 |
二、美国发动“颜色革命”带来的警示 | 第53-60页 |
(一) “颜色革命”对国家内政的启示 | 第53-58页 |
(二) “颜色革命”对国家外交的启示 | 第58-60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后记 | 第64-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