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4页 |
一、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页 |
二、前人研究状况及不足之处 | 第9-12页 |
三、本文的写作思路与创新之处 | 第12-14页 |
第一章 幕友的概念及幕友制度 | 第14-24页 |
第一节 幕友的概念及词源 | 第14-19页 |
一、幕友概念及相关术语解释 | 第14-15页 |
二、幕友词源探析 | 第15-17页 |
三、“幕友”与“幕僚”辨析 | 第17-19页 |
第二节 幕友制度的沿革 | 第19-24页 |
一、明末幕友制度的产生 | 第19-21页 |
二、清代幕友制度的成熟 | 第21-22页 |
三、清末民初幕友制度的嬗变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清代州县幕友概述 | 第24-38页 |
第一节 州县幕友的类型、地位、工作状态 | 第24-27页 |
一、幕席的设置及“大席” | 第24-25页 |
二、幕友的地位 | 第25-26页 |
三、幕友的工作状态 | 第26-27页 |
第二节 州县长官聘请幕友佐理文案的原因 | 第27-34页 |
一、州县长官事务繁忙 | 第27-29页 |
二、清朝官员多不谙刑名律例 | 第29-30页 |
三、陋规收入为州县长官聘请幕友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支撑 | 第30-32页 |
四、官员对书吏具有矛盾心理 | 第32-34页 |
第三节 幕友优劣的评判标准及劣幕 | 第34-38页 |
一、幕友优劣的评判标准 | 第34-36页 |
二、劣幕的概念 | 第36-38页 |
第三章 清代州县幕友从事的文档工作内容 | 第38-55页 |
第一节 刑名幕友从事的文档工作内容 | 第38-41页 |
一、拟批呈词 | 第38-39页 |
二、撰写“详文” | 第39-40页 |
三、考订律例、搜集成案 | 第40-41页 |
第二节 钱谷幕友从事的文档工作内容 | 第41-45页 |
一、制作、审计钱粮赋税簿册 | 第41-43页 |
二、办理交盘册 | 第43-44页 |
三、撰写灾荒报告 | 第44-45页 |
第三节 书启幕友从事的文档工作内容 | 第45-49页 |
一、撰制官场应酬文书 | 第45-47页 |
二、替主官代笔各种实用文书 | 第47-49页 |
第四节 挂号幕友从事的文档工作内容 | 第49-52页 |
一、制作、登记各种号簿 | 第49-50页 |
二、分发文书 | 第50-51页 |
三、负责催办文书 | 第51-52页 |
第五节 账房幕友从事的文档工作内容 | 第52-55页 |
一、管理“定例账簿” | 第52-54页 |
二、制作出纳账簿 | 第54-55页 |
第四章 清代幕友对文书、档案工作的影响 | 第55-72页 |
第一节 清代幕友对文书、档案工作起到的积极作用 | 第55-61页 |
一、帮助主官约束了书吏 | 第55-57页 |
二、提高了文档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 第57-59页 |
三、形成了幕学著作,促进了文档工作知识的研究、交流与传播 | 第59-61页 |
第二节 劣幕之弊对文档工作的危害 | 第61-66页 |
一、套用秘本、程序化撰文 | 第61-63页 |
二、舞文弄墨、玩弄文字技巧 | 第63-64页 |
三、交结声气、把持文案 | 第64-66页 |
第三节 清政府对幕友的管控与失控 | 第66-72页 |
一、清政府对幕友实施管控的措施 | 第66-68页 |
二、清政府管控幕友的效果 | 第68-69页 |
三、清政府管控幕友失败的原因 | 第69-72页 |
结束语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