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特色与营造--以泰安市为例
| 目录 | 第1-9页 |
| 摘要 | 第9-10页 |
| Abstract | 第10-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 ·城市特色问题的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 ·城市特色问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 ·研究的目的 | 第13-14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4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 ·研究框架和脉络 | 第16-20页 |
| 第二章 研究的对象——城市特色 | 第20-32页 |
| ·城市特色的概念阐述 | 第20-21页 |
| ·城市特色的构成内容 | 第21-27页 |
| ·自然要素 | 第21-24页 |
| ·人文要素 | 第24-27页 |
| ·城市特色的属性 | 第27-31页 |
| ·整体性 | 第27-29页 |
| ·相对性 | 第29页 |
| ·主观性 | 第29-31页 |
| ·历时性 | 第31页 |
| ·小结 | 第31-32页 |
| 第三章 研究的方法——城市设计 | 第32-43页 |
| ·城市特色与城市设计 | 第33-35页 |
| ·关系脉络 | 第33-34页 |
| ·城市设计的含义 | 第34-35页 |
| ·相关理论 | 第35-39页 |
| ·基于图底理论 | 第35-37页 |
| ·基于联系理论 | 第37-38页 |
| ·基于行为场所理论 | 第38-39页 |
| ·研究层次 | 第39-42页 |
| ·城市级城市设计 | 第39-41页 |
| ·分区级城市设计 | 第41-42页 |
| ·地段级城市设计 | 第42页 |
| ·小结 | 第42-43页 |
| 第四章 泰安市城市特色分析 | 第43-62页 |
| ·历史文化名城——泰安 | 第43-48页 |
| ·历史文化名城的定义 | 第43-44页 |
| ·历史文化名城的类型 | 第44-46页 |
| ·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特色 | 第46页 |
| ·泰安概述 | 第46-48页 |
| ·名城保护 | 第48-50页 |
| ·保护法规 | 第48-49页 |
| ·保护演变阶段 | 第49页 |
| ·泰安的保护 | 第49-50页 |
| ·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泰山 | 第50-53页 |
| ·概述 | 第50-51页 |
| ·文化遗产 | 第51-52页 |
| ·自然遗产 | 第52-53页 |
| ·泰山的地位 | 第53-55页 |
| ·人文层面 | 第53-54页 |
| ·自然层面 | 第54-55页 |
| ·自然遗产对泰安城市的影响 | 第55-58页 |
| ·山城相依 | 第55页 |
| ·旧城格局 | 第55-56页 |
| ·形态变迁 | 第56-58页 |
| ·文化遗产对泰安城市的影响 | 第58-61页 |
| ·封禅文化 | 第58-59页 |
| ·城市建立、发展与变迁 | 第59-60页 |
| ·城市轴线 | 第60-61页 |
| ·小结 | 第61-62页 |
| 第五章 泰安市城市特色营造 | 第62-103页 |
| ·宏观层面的泰安市城市特色营造 | 第62-73页 |
| ·山水城市 | 第62-69页 |
| ·两条轴线 | 第69-72页 |
| ·城区新旧分离 | 第72-73页 |
| ·中观层面的泰安市城市特色营造 | 第73-87页 |
| ·城市色彩 | 第73-77页 |
| ·城市天际线 | 第77-79页 |
| ·城市地标 | 第79-84页 |
| ·城市景观 | 第84-87页 |
| ·微观层面的泰安市城市特色营造 | 第87-101页 |
| ·典型街区 | 第87-92页 |
| ·城市公园 | 第92-94页 |
| ·城市广场 | 第94-97页 |
| ·岱庙 | 第97-99页 |
| ·蒿里山 | 第99-101页 |
| ·小结 | 第101-103页 |
| 第六章 结语 | 第103-105页 |
| ·结论 | 第103页 |
| ·展望及建议 | 第103-10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5-109页 |
| 图表索引 | 第109-11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 第113-115页 |
| 致谢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