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习水县程寨滑坡形成机制及稳定性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1-22页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红层顺层边坡变形破坏机制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古滑坡复活机制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降雨诱发滑坡机理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研究内容思路及研究路线 | 第18-22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第2章 研究区工程地质环境条件 | 第22-34页 |
·自然地理 | 第22-24页 |
·地理位置 | 第22页 |
·气象水文 | 第22-23页 |
·人类工程活动概况 | 第23-24页 |
·区域地质特征 | 第24-26页 |
·区域地貌 | 第24-25页 |
·区域构造 | 第25-26页 |
·新构造运动及地震 | 第26页 |
·滑坡区工程地质条件 | 第26-34页 |
·地形地貌 | 第26-28页 |
·地层岩性 | 第28-30页 |
·地质构造 | 第30-32页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32-33页 |
·人类工程活动 | 第33-34页 |
第3章 滑坡基本特征及形成机制定性分析 | 第34-65页 |
·滑坡的形态与规模 | 第34页 |
·滑坡结构特征 | 第34-46页 |
·滑体特征 | 第34-38页 |
·滑带特征 | 第38-43页 |
·滑床特征 | 第43页 |
·程寨滑坡堆积体成因分析 | 第43-46页 |
·程寨滑坡变形破坏特征 | 第46-59页 |
·中部整体滑移区变形破坏特征 | 第47-50页 |
·前部阻滑区变形破坏特征 | 第50-57页 |
·后部牵引区变形破坏特征 | 第57-59页 |
·程寨滑坡形成机制分析 | 第59-65页 |
·滑坡影响因素分析 | 第59-61页 |
·滑坡形成机制定性分析 | 第61-65页 |
第4章 滑坡区岩土物理力学试验研究 | 第65-79页 |
·滑体、滑带土物理性质试验研究 | 第65-69页 |
·密度、相对密度、含水率试验 | 第65-66页 |
·颗粒分析试验 | 第66-67页 |
·渗透性试验 | 第67-68页 |
·膨胀率、收缩试验 | 第68-69页 |
·滑体、滑带土力学参数试验研究 | 第69-76页 |
·直剪强度试验 | 第69-75页 |
·三轴压缩试验 | 第75-76页 |
·岩土物理力学参数综合分析 | 第76-79页 |
·试验成果综合分析 | 第76-77页 |
·物理力学参数综合取值 | 第77-79页 |
第5章 程寨滑坡形成机制数值模拟研究 | 第79-104页 |
·程寨滑坡形成机制三维有限元数值分析 | 第79-91页 |
·基本原理及计算软件 | 第79-80页 |
·计算模型建立 | 第80-83页 |
·初始应力场模拟 | 第83-85页 |
·开挖条件下斜坡应力及变形分析 | 第85-89页 |
·开挖后降雨条件下斜坡应力及变形分析 | 第89-91页 |
·滑坡渗流场-应力场耦合二维有限元数值模拟 | 第91-102页 |
·基本原理及计算软件 | 第91-92页 |
·计算模型建立 | 第92-95页 |
·降雨入渗过程分析 | 第95-99页 |
·渗流场-应力场耦合分析 | 第99-102页 |
·程寨滑坡形成机理综合分析 | 第102-104页 |
第6章 滑坡堆积体稳定性评价与预测 | 第104-115页 |
·滑坡变形监测成果分析 | 第104-106页 |
·滑坡稳定性有限元强度折减分析 | 第106-110页 |
·基本原理 | 第106-107页 |
·模型建立 | 第107-108页 |
·强度折减法计算分析 | 第108-110页 |
·滑坡稳定性极限平衡分析 | 第110-113页 |
·基本原理 | 第110页 |
·稳定性评价标准 | 第110页 |
·模型建立 | 第110-111页 |
·极限平衡计算结果分析 | 第111-112页 |
·敏感性分析 | 第112-113页 |
·稳定性综合评价预测 | 第113页 |
·防治措施建议 | 第113-115页 |
结论 | 第115-117页 |
致谢 | 第117-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