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绪论 | 第11-48页 |
一、概念的界定 | 第11-31页 |
(一) 宋代的家庭、家族 | 第11-17页 |
(二) 家训定义及宋代家训史料来源 | 第17-31页 |
二、研究史回顾 | 第31-40页 |
三、论文研究思路、方法及框架 | 第40-48页 |
第一章 宋代家训形式研究 | 第48-130页 |
第一节 宋代家训的表现形式 | 第48-69页 |
一、宋代家训的基本形式 | 第48-55页 |
二、宋代家训的文体分类 | 第55-64页 |
三、附论:从文体形式看“家训”的起源 | 第64-69页 |
第二节 父兄的叮咛——宋人“字说”解析 | 第69-81页 |
一、“字说”及宋代“字说”的特征 | 第69-71页 |
二、宋人命字的主要原则 | 第71-74页 |
三、宋代“字说”的主要内容 | 第74-81页 |
第三节 温柔敦厚——家训中的“诗教” | 第81-130页 |
一、“诗教”渊源及宋儒对“诗教”的发展 | 第81-86页 |
二、家训中“诗教”的形式 | 第86-102页 |
三、“诗教”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 第102-121页 |
四、对宋代家训诗的一点补充说明——以陆游家训诗为例 | 第121-130页 |
第二章 经世与权变——家训中的经济主张 | 第130-194页 |
第一节 以“俭”为视角的新型消费观 | 第130-146页 |
一、崇俭抑奢的社会文化背景 | 第130-134页 |
二、宋代家训中的“俭” | 第134-140页 |
三、立足于社会现实的消费观 | 第140-146页 |
第二节 职业声望视角下的两宋家训 | 第146-162页 |
一、北宋家训中的职业声望 | 第146-153页 |
二、南宋家训中职业声望出现的变化及其原因 | 第153-162页 |
第三节 兴讼乎?息讼乎?——对《袁氏世范》中有关诉讼内容的分析 | 第162-176页 |
一、宋代讼风大炽及其原因 | 第162-165页 |
二、《世范》中所见诉讼内容 | 第165-168页 |
三、《世范》中息讼的主张 | 第168-176页 |
第四节 义田——敬宗收族的物质基础 | 第176-194页 |
一、义田出现的原因 | 第177-182页 |
二、从《义庄规矩》看义田的主要功能 | 第182-188页 |
三、义田的社会影响及作用 | 第188-194页 |
第三章 道德、学识与祖先崇拜——三位一体的要求 | 第194-244页 |
第一节 言传与身教——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训诫 | 第194-211页 |
一、言传身教的意义 | 第194-196页 |
二、言传身教的主要内容 | 第196-206页 |
三、言传身教主体的角色分析 | 第206-211页 |
第二节家书十二行,行行重勉学——宋代家书中的诲学思想 | 第211-223页 |
一、家书源流及宋代家书 | 第212-214页 |
二、宋人家书诲学的主要内容 | 第214-219页 |
三、宋代家书诲学思想的社会文化分析 | 第219-223页 |
第三节 慎终追远——遗言中的终极关怀 | 第223-244页 |
一、儒家学说中的丧葬观 | 第224-226页 |
二、宋人的丧葬习俗 | 第226-230页 |
三、宋人遗言中的丧葬观 | 第230-240页 |
四、丧葬观中的终极关怀 | 第240-244页 |
第四章 家训中的“母训”与“女教” | 第244-284页 |
第一节 慈严之间——家训中的母亲形象 | 第244-269页 |
一、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 | 第245-248页 |
二、家训中的“母训” | 第248-264页 |
三、宋代母亲形象分析 | 第264-269页 |
第二节 “立家之道,闺室为重”——家训中的“女教” | 第269-284页 |
一、宋代的“女教”史料及体例 | 第270-272页 |
二、“女教”的主要内容 | 第272-278页 |
三、“女教”的显著特征 | 第278-284页 |
第五章 家训与宋代社会 | 第284-368页 |
第一节 家训中所见之宋代社会经济结构 | 第284-314页 |
一、从家训看宋代的土地交易 | 第284-298页 |
二、家训层面意义上的“主仆名分” | 第298-314页 |
第二节 由家而国的宋代家训 | 第314-344页 |
一、家训广泛出现的社会背景 | 第314-328页 |
二、走出私家领域的宋代家训 | 第328-344页 |
第三节 权力、教化与儒学同一性在“公”“私”领域中的确立 | 第344-368页 |
一、士人的教化权力 | 第344-352页 |
二、宋儒教化权力在家训中的体现 | 第352-360页 |
三、大小传统互动与儒家学说同一性的确立 | 第360-368页 |
结语 | 第368-378页 |
参考文献 | 第378-408页 |
致谢 | 第4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