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6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济南的天际线均质凌乱 | 第10页 |
·济南古城天际线的特色已慢慢消失 | 第10-11页 |
·全运会的举办对济南城市天际线的影响巨大 | 第11页 |
·针对济南城市天际线的专项研究相对缺失 | 第11-12页 |
·对城市天际线的公共属性的探求 | 第12页 |
·研究方法和内容 | 第12-15页 |
·研究的范围与方法 | 第12-13页 |
·主要内容和研究框架 | 第13-15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24页 |
·高层建筑 | 第15-16页 |
·城市天际线 | 第16-22页 |
·轮廓线 | 第22-23页 |
·城市天际线的控制点 | 第23-24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4-26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24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24-26页 |
第2章 国内外相关案例分析 | 第26-33页 |
·国外案例研究分析 | 第26-29页 |
·美国:芝加哥 | 第26-27页 |
·亚洲:东京 | 第27-29页 |
·国内案例研究分析 | 第29-31页 |
·上海 | 第29-30页 |
·北京 | 第30-31页 |
·国内外经 典城市天际线案例 分析总结 | 第31-33页 |
第3章 济南城市天际线的历史演变 | 第33-39页 |
·开埠前济南的城市天际线(—1904年) | 第33页 |
·开埠至建国前济南的城市天际线(1904年—1949年) | 第33-34页 |
·建国至改革开放前济南的城市天际线(1949年—1978年) | 第34-35页 |
·改革开放至2000年的济南城市天际线(1978年——2000年) | 第35页 |
·2000年至今的济南城市天际线(2000——2010) | 第35-36页 |
·目前济南城市天际线的状况(截至2010年) | 第36-39页 |
第4章 济南城市天际线的分析与解读 | 第39-65页 |
·济南城市天际线现状调研 | 第39-52页 |
·济南天际线调查重点片区的选择 | 第39页 |
·重点片区天际线信息的收集 | 第39-52页 |
·济南城市天际线的现状解读 | 第52-59页 |
·济南城市天际线的现状及特征分析 | 第52-55页 |
·济南城市天际线现存的主要问题总结 | 第55-58页 |
·解读济南市天际线所得到的启示 | 第58-59页 |
·影响城市天际线的相关因素分析 | 第59-65页 |
·视觉因素 | 第59-60页 |
·城市意象因素 | 第60-61页 |
·经济与技术因素 | 第61-63页 |
·政治文化因素 | 第63-64页 |
·自然因素 | 第64-65页 |
第5章 济南城市天际线的塑造与优化 | 第65-95页 |
·城市天际线的塑造优化方法及保护手段 | 第65-75页 |
·城市天际线的保护手段 | 第65-70页 |
·城市天际线的塑造优化方法 | 第70-75页 |
·济南市整体天际线模式的探讨 | 第75-78页 |
·关于济南的天际线模式 | 第75-76页 |
·济南城市天际线塑造与优化的整体构思 | 第76-78页 |
·济南市重点片区天际线的塑造与优化 | 第78-95页 |
·泉城特色风貌片区——大明湖至千佛山经典视廊片区 | 第78-84页 |
·经四路纬一路——经四路纬二路片区 | 第84-88页 |
·奥体文博片区 | 第88-91页 |
·高铁西客站片区 | 第91-95页 |
第6章 结语 | 第95-96页 |
·论文的主要结论 | 第95页 |
·论文的局限性及研究展望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99页 |
后记 | 第99-10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