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2-32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3-21页 |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经验 | 第13-20页 |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迫切性、现实性、开放性 | 第20-21页 |
·该领域研究现状、本论题研究思路和研究意义 | 第21-32页 |
·该领域研究现状 | 第22-26页 |
·本论题的研究思路 | 第26-29页 |
·本论题的研究意义 | 第29-32页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结构分析与意义探微 | 第32-53页 |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构要素 | 第32-39页 |
·用什么结合的问题,即用之结合的指导思想问题 | 第35-36页 |
·和什么结合的问题,即结合的客体和对象问题 | 第36页 |
·谁来结合的问题;即结合的主体问题 | 第36-37页 |
·为什么结合的问题,即结合的目的问题 | 第37-38页 |
·怎样结合的问题,即结合的方式方法和途径问题 | 第38-39页 |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各要素的意义探微 | 第39-51页 |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意义探微 | 第40-43页 |
·关于“中国实际”的意义探微 | 第43-45页 |
·关于“结合主体”的意义探微 | 第45-49页 |
·关于“结合目的”的意义探微 | 第49-50页 |
·关于“结合”的意义探微 | 第50-51页 |
·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本出发点问题 | 第51-53页 |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特殊性及其要求 | 第53-71页 |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两次结合中的不同地位及其影响。.. | 第53-56页 |
·革命党的地位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一次结合 | 第53-54页 |
·执政党的地位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 | 第54-56页 |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两次结合所处社会阶段的特殊性及其影响 | 第56-60页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所处的社会质变阶段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一次结合 | 第56-57页 |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处的社会量变阶段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 | 第57-60页 |
·经典作家理论遗产不同及其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两次结合的影响 | 第60-63页 |
·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一次结合 | 第60-62页 |
·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 | 第62-63页 |
·经验基础不同及其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两次结合的影响 | 第63-65页 |
·在实践中探索积累经验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一次结合 | 第63-64页 |
·第一次结合经验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 | 第64-65页 |
·时代主题不同及其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两次结合产生的影响 | 第65-67页 |
·战争与革命时代主题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一次结合 | 第65-66页 |
·和平发展主题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 | 第66-67页 |
·人民群众需求的不同特点及其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影响 | 第67-71页 |
·革命时期人民群众的需要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一次结合 | 第68页 |
·建设时期人民群众的需求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 | 第68-71页 |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结合过程的阶段性与历史性飞跃 | 第71-88页 |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大阶段、两次结合 | 第71-73页 |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大阶段、两次结合”的根本依据 | 第71-72页 |
·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阶段和次数的不同观点和分析 | 第72-73页 |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 | 第73-78页 |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及其判断依据 | 第73-74页 |
·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历史性飞跃”的代表性观点的剖析 | 第74-78页 |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构成和特点 | 第78-80页 |
·“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基本特点 | 第78-79页 |
·“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科学内涵、有机构成 | 第79-80页 |
·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中理论上历史性飞跃和实践上历史性飞跃的过程和特点 | 第80-85页 |
·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中理论上历史性飞跃的过程和特点 | 第81-84页 |
·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中实践上历史性飞跃的过程和特点 | 第84-85页 |
·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中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总体判断 | 第85-88页 |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相结合:结合过程和理论创新规律 | 第88-115页 |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中的理论创新过程及不同阶段的地位作用 | 第88-92页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因库”形成阶段 | 第88-90页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厦的奠基阶段 | 第90-91页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厦的拓展丰富阶段 | 第91-92页 |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相结合过程中理论创新规律研究的评述 | 第92-96页 |
·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的不同视角和不同观点 | 第93-94页 |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规律的不同观点和分析 | 第94页 |
·从经验和规律的结合方面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的理论观点 | 第94-95页 |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研究现状的评价 | 第95-96页 |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过程中理论创新的一般规律 | 第96-105页 |
·在与中国文化、中国实践、时代特征结合中进行理论创新的规律 | 第96-98页 |
·在与反马克思主义、假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等思想观念的矛盾关系中进行理论创新的规律 | 第98-101页 |
·在党的领导人、领导集体和人民群众的全面互动中进行理论创新的规律 | 第101-103页 |
·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辩证统一中进行理论创新的规律 | 第103-105页 |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中理论创新的特殊规律 | 第105-115页 |
·在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互动中进行理论创新的规律 | 第106-109页 |
·在社会实践与理论认识的直接持续互动中进行理论创新的规律 | 第109-111页 |
·在政治上层建筑与思想上层建筑以及思想上层建筑之间的良性互动中进行理论创新的规律 | 第111-113页 |
·在世界各国实践经验和思想文化相互借鉴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的规律 | 第113-115页 |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领导人的贡献 | 第115-146页 |
·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中的独特贡献 | 第115-122页 |
·提出了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战略任务 | 第115-117页 |
·明确了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根本任务 | 第117-119页 |
·确立了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社会目标 | 第119-120页 |
·揭示了“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根本目的 | 第120-121页 |
·提供了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难能可贵的经验借鉴 | 第121-122页 |
·邓小平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中的独特贡献 | 第122-129页 |
·重新确立并丰富发展了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 第123-124页 |
·树立了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上的光辉典范 | 第124-125页 |
·明确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目标和方向 | 第125-126页 |
·做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最大的实际”的科学判断 | 第126-127页 |
·找到了把握中国实际的根本途径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源头活水 | 第127-128页 |
·强化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 第128-129页 |
·江泽民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中的独特贡献 | 第129-136页 |
·突出了“结合”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中的地位和作用 | 第130-131页 |
·夯实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思想基础 | 第131-132页 |
·深化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 | 第132-133页 |
·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 第133-134页 |
·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内容和本质要求的认识 | 第134-135页 |
·提高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主体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 第135-136页 |
·胡锦涛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过程中的独特贡献 | 第136-146页 |
·突出了“求真务实”在马克思主义体系和思想路线中的地位和作用 | 第136-137页 |
·深化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的认识 | 第137-138页 |
·回答了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 | 第138-139页 |
·概括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当代经验 | 第139-140页 |
·加强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中的主体建设 | 第140-141页 |
·发展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方式方法 | 第141-143页 |
·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以厚重的历史感和文化亲和力 | 第143-144页 |
·把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阶段 | 第144-146页 |
第七章 新世纪新阶段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根本途径和基本要求: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第146-157页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中的地位和意义 | 第146-151页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和功能的有效保证 | 第146-149页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实现认识过程中第二次飞跃的根据途径 | 第149-150页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的有效途径 | 第150-151页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方式和途径 | 第151-157页 |
·通俗化、民族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大众化的基本方式 | 第151-155页 |
·网络化、数字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传播方面大众化的基本途径 | 第155-157页 |
第八章 结束语 | 第157-159页 |
致谢 | 第159-161页 |
参考文献 | 第161-166页 |
作者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66-167页 |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项目和获奖情况 | 第167-1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