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质学论文--岩石学论文--岩石分类论文--岩浆岩(火成岩)论文

华北板块北缘东段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火成岩的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研究

内容提要第1-5页
中文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4页
第1章 绪论第14-23页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第14-21页
     ·华北板块北缘东段晚古生代构造演化的研究现状与问题第14-19页
     ·吉林中部地区火成岩的研究现状与问题第19-21页
   ·研究思路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21页
     ·研究思路第21页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21页
     ·本论文依托的科研项目第21页
   ·本论文主要工作量第21-23页
第2章 吉林中部区域地质概况第23-35页
   ·区域地质概况第23-24页
     ·华北板块第23-24页
     ·华北板块北缘古生代陆缘增生带第24页
   ·研究区晚古生代大河深组含火山岩地层地质特征第24-27页
     ·大河深组定义第24-26页
     ·大河深组含火山岩地层的分布第26-27页
     ·大河深组火山岩的采样位置和样品描述第27页
   ·研究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侵入岩体地质特征第27-35页
     ·基性—超基性岩体第27-31页
     ·花岗质岩体第31-35页
第3章 吉林中部地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岩浆事件的年代学格架第35-66页
   ·分析方法第35-36页
   ·定年结果第36-62页
     ·早二叠世第36-41页
     ·中二叠世第41-43页
     ·晚二叠世第43-56页
     ·早三叠世第56-59页
     ·晚三叠世第59-62页
   ·吉林中部地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火成岩的年代学格架第62-66页
第4章 吉林中部地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火成岩的地球化学和锆石 Hf 同位素组成第66-113页
   ·分析方法第66-69页
     ·主量元素分析第66-67页
     ·微量元素分析第67-68页
     ·锆石 Hf 同位素分析第68-69页
   ·早二叠世大河深组火山岩的地球化学和锆石 Hf 同位素组成第69-75页
     ·主量元素第69-71页
     ·微量元素第71-72页
     ·锆石 Hf 同位素第72-75页
   ·中二叠世二长花岗岩的地球化学和锆石 Hf 同位素组成第75-80页
     ·主量元素第75-77页
     ·微量元素第77-78页
     ·锆石 Hf 同位素第78-80页
   ·晚二叠世侵入岩的地球化学和锆石 Hf 同位素组成第80-101页
     ·主量元素第80-87页
     ·微量元素第87-93页
     ·锆石 Hf 同位素第93-101页
   ·早三叠世二长花岗岩的地球化学和锆石 Hf 同位素组成第101-109页
     ·主量元素第101页
     ·微量元素第101-106页
     ·锆石 Hf 同位素第106-109页
   ·晚三叠世橄榄岩的地球化学和锆石 Hf 同位素组成第109-113页
     ·主量元素第109-110页
     ·微量元素第110页
     ·锆石 Hf 同位素第110-113页
第5章 研究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不同期次火成岩的岩浆源区及其形成的构造背景第113-137页
   ·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火成岩的岩浆源区第113-126页
     ·早二叠世大河深组火山岩的岩浆源区第113-114页
     ·中二叠世含石榴石二长花岗岩的岩浆源区第114-115页
     ·晚二叠世侵入岩的岩浆源区第115-122页
     ·早三叠世二长花岗岩的岩浆源区第122-125页
     ·晚三叠世方辉橄榄岩的岩浆源区第125-126页
   ·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火成岩形成的构造背景第126-137页
     ·早二叠世岩浆作用形成的构造背景第126-127页
     ·中二叠世岩浆作用形成的构造背景第127-131页
     ·晚二叠世岩浆作用形成的构造背景第131-133页
     ·早三叠世岩浆作用形成的构造背景第133-134页
     ·晚三叠世岩浆作用形成的构造背景第134-137页
第6章 吉林中部地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的构造演化第137-142页
   ·古亚洲洋的闭合时间第137-139页
   ·吉林中部地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期间构造演化第139-142页
     ·早二叠世—活动大陆边缘环境第139页
     ·中二叠世—陆—陆碰撞第139-140页
     ·晚二叠世—造山后的伸展(俯冲板片断离)第140-141页
     ·早三叠世—古亚洲洋的最终闭合第141页
     ·晚三叠世—造山后的伸展第141-142页
第7章 结论第142-144页
   ·结论第142-143页
   ·主要创新点第143页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第143-144页
参考文献第144-169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69-171页
致谢第171页

论文共1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藏北羌塘南部基性超基性岩的成因--晚古生代地幔柱?
下一篇:小兴安岭北麓晚中生代浅成热液金矿系统的岩浆流体作用与金成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