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19页 |
·渍涝缺氧胁迫 | 第10页 |
·渍涝缺氧胁迫对花生的危害 | 第10-11页 |
·渍涝缺氧胁迫对花生氧气吸收的影响 | 第10-11页 |
·渍涝缺氧胁迫对花生养分吸收的影响 | 第11页 |
·渍涝缺氧胁迫对花生农艺性状的影响 | 第11页 |
·渍涝缺氧胁迫的防治 | 第11-12页 |
·农艺防治 | 第11页 |
·化学防治 | 第11页 |
·育种防治 | 第11-12页 |
·分子育种基础技术 | 第12-14页 |
·RACE技术 | 第12-13页 |
·荧光定量PCR技术 | 第13-14页 |
·植物中的血红蛋白 | 第14-17页 |
·非共生血红蛋白 | 第14-15页 |
·非共生血红蛋白在渍涝低氧胁迫下对植物的作用 | 第15-17页 |
·目前已获得的nsHb转基因植物 | 第17页 |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7-1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9-31页 |
·试验材料 | 第19页 |
·花生材料 | 第19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9页 |
·主要试验试剂 | 第19页 |
·花生叶片RNA的提取及cDNA单链的获得 | 第19-21页 |
·花生组织中RNA的提取 | 第19-20页 |
·单链cDNA合成 | 第20-21页 |
·花生AhGLB基因中间片段的获得 | 第21-23页 |
·植物中GLB基因的序列比对 | 第21页 |
·简并引物的设计 | 第21页 |
·简并引物克隆中间片段 | 第21-22页 |
·PCR产物的回收 | 第22-23页 |
·pMD-18载体连接 | 第23页 |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3页 |
·花生AhGLB基因全长的获得 | 第23-26页 |
·RACE引物的设计 | 第23-24页 |
·花生叶片RNA的提取与RACE cDNA链的获得 | 第24-25页 |
·花生AhGLB基因5’和3’端的获得 | 第25-26页 |
·花生AhGLB基因全序列扩增检验与序列分析 | 第26页 |
·花生AhGLB基因荧光定量PCR测定法的构建 | 第26-29页 |
·花生AhGLB基因荧光定量引物 | 第26-27页 |
·花生RNA的提取与反转录 | 第27页 |
·花生荧光定量PCR | 第27-28页 |
·花生荧光定量PCR目的基因回收 | 第28页 |
·pMD-18载体连接 | 第28页 |
·重组质粒的制备 | 第28页 |
·重组质粒的提取 | 第28-29页 |
·基因荧光定量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29页 |
·荧光定量中花生AhGLB基因相对定量的计算 | 第29页 |
·花生AhGLB基因荧光定量检测 | 第29-31页 |
·花生的处理 | 第29-30页 |
·花生AhGLB基因的荧光定量检测 | 第30-3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1-51页 |
·花生叶片RNA的提取及cDNA单链的获得 | 第31页 |
·花生AhGLB基因中间片段的获得 | 第31-34页 |
·植物当中GLB基因的序列比对 | 第31-33页 |
·简并引物克隆中间片段 | 第33页 |
·AhGLB基因中间片段序列 | 第33页 |
·AhGLB基因中间片段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3-34页 |
·花生AhGLB基因全长的获得 | 第34-41页 |
·花生AhGLB基因5’和3’端的获得 | 第34-36页 |
·花生AhGLB基因全序列确定 | 第36-41页 |
·花生AhGLB基因荧光定量PCR测定法的构建 | 第41-47页 |
·花生RNA的提取 | 第41-42页 |
·花生荧光定量PCR产物电泳检测 | 第42-43页 |
·花生荧光定量产物重组质粒检测 | 第43-44页 |
·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目的片段拷贝数 | 第44页 |
·荧光定量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4-47页 |
·花生AhGLB基因表达分析 | 第47-51页 |
·花生AhGLB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 | 第47-48页 |
·花生AhGLB基因在低氧胁迫下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 | 第48页 |
·花生AhGLB基因在氮诱导下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 | 第48-51页 |
4 讨论 | 第51-53页 |
·花生AhGLB基因的克隆 | 第51页 |
·花生AhGLB基因的表达特性 | 第51-52页 |
·花生AhGLB基因的在抵抗低氧胁迫方面的作用 | 第52-53页 |
5 结论 | 第53-54页 |
6 创新点 | 第54页 |
7 研究展望 | 第54-55页 |
·花生AhGLB基因功能更深入的探讨与鉴定 | 第54页 |
·花生耐涝转基因体系的构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在读期间科研学术成果 | 第60-61页 |
附录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