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诗歌、韵文论文--诗歌论文

云南竹枝词民俗词语研究

中文摘要第1-11页
Abstract第11-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6页
 第一节 选题意义第12-13页
 第二节 选题研究现状第13页
 第三节 语料来源第13-14页
 第四节 研究方法第14-16页
第二章 竹枝词概况第16-47页
 第一节 正名:竹枝词的界定与范围第16-25页
  一 "民歌竹枝"与"文人竹枝词"第16-19页
  二 "竹枝词"又名"女儿子"的原因第19-23页
  三 "竹枝子"并非竹枝词第23-25页
 第二节 竹枝词的时间源流第25-33页
  一 驳"起于晋"说第25-27页
  二 北魏以前——"民歌竹枝"的萌芽时期第27-28页
  三 唐宋——"民歌竹枝"向"文人竹枝词"的过渡时期第28-29页
  四 元代——"文人竹枝词"的普泛时期第29-31页
  五 明清以降—"文人竹枝词"的繁盛时期第31-33页
 第三节 竹枝词的地域源流第33-37页
  一 "竹枝本出于巴渝"第33-36页
  二 "其流在湖湘"第36-37页
 第四节 竹枝词的文化源流第37-43页
  一 竹枝词源于巴渝舞第37-39页
  二 竹枝词源于竹神崇拜第39-41页
  三 竹枝词源于《九歌》第41-42页
  四 "竹枝"源于西南方言"竹子"第42-43页
 第五节 竹枝词的衍生第43-47页
  一 竹枝词的"变体"第43页
  二 "同体异称的竹枝词"第43-46页
  三 竹枝词的专职歌手——"竹枝娘"/"巴娘"第46-47页
第三章 云南竹枝词的特点第47-53页
 第一节 云南竹枝词概况第47-49页
  一 作者方面第47-48页
  二 标题方面第48页
  三 形式方面第48-49页
  四 内容方面第49页
 第二节 云南竹枝词的语言特点第49-51页
 第三节 云南竹枝词的民歌特色第51-53页
第四章 云南竹枝词民俗词语的定义及民俗学分类第53-67页
 第一节 云南竹枝词民俗词语隶属于汉语民俗词语系统的理据第53-56页
  一 云南竹枝词作者使用的是汉语思维和汉语写作第53-54页
  二 "云南方言属北方方言中的西南次方言"第54-56页
 第二节 "云南竹枝词民俗词语"的定义第56-58页
 第三节 云南竹枝词民俗词语的录入标准第58-60页
 第四节 云南竹枝词民俗词语的民俗学分类第60-67页
  一 生产民俗第61页
  二 生活民俗第61页
  三 物质民俗第61-62页
  四 礼仪民俗第62页
  五 民俗称谓第62-63页
  六 岁时民俗第63-65页
  七 信仰民俗第65页
  八 游艺民俗第65-67页
第五章 云南竹枝词民俗词语的特点第67-83页
 第一节 云南竹枝词民俗称谓词语的特点第67-68页
 第二节 云南竹枝词中的"方言民俗词语"第68-70页
 第三节 云南竹枝词中的"少数民族语言音译民俗词语"第70-73页
 第四节 云南竹枝词民俗词语的音节结构特点——以生活、岁时、礼仪、游艺民俗词语为例第73页
 第五节 云南竹枝词民俗词语的构词特点——以物质、生产、信仰民俗词语和民俗称谓词语为例第73-75页
 第六节 云南竹枝词民俗词语词义类聚的类型化特点第75-79页
  一 同义异名第76-77页
  二 同义异素第77-78页
  三 近义异形第78页
  四 缩略组合第78-79页
 第七节 从云南竹枝词民俗语素看云南竹枝词民俗词语的系列性第79-83页
第六章 云南竹枝词民俗词语与《汉语大词典》订补商榷第83-89页
 第一节 《云南竹枝词民俗词语汇释》引用《汉语大词典》情况第83-86页
  一 完全借引《汉语大词典》相关词条及其释义者35例第83页
  二 无需赘引《汉语大词典》相关词条及其释义者66例第83-85页
  三 《汉语大词典》无相关词条者148例第85-86页
  四 可对《汉语大词典》进行订补商榷者39+3例第86页
 第二节 对《汉语大词典》订补商榷的情况分类第86-89页
  一 可增补为词条者15例第87页
  二 可增补为义项者17例第87页
  三 可订补义项内容(书证)者7+3例第87-89页
第七章 云南竹枝词民俗词语汇释——兼谈云南竹枝词民俗词语对《汉语大词典》的订补商榷第89-192页
结语第192-194页
附录一 云南竹枝词民俗词语汇释·索引第194-201页
附录二 明代杨慎《滇载记》第201-203页
附录三 云南竹枝词中出现的少数民族名称汇列第203-208页
参考文献第208-217页
致谢第217-219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219页

论文共21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王士祯诗文学对申纬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全面的历史态度--论莫言《蛙》对新历史小说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