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作为中国货币政策目标的可行性分析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目录 | 第8-10页 |
引言 | 第10-15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0-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三、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 第13-14页 |
四、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14-15页 |
第一章 关于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研究文献综述 | 第15-22页 |
第一节 国外研究 | 第15-19页 |
一、关于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概念 | 第15-16页 |
二、关于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前提条件 | 第16-17页 |
三、关于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实施效果 | 第17页 |
四、关于通货膨胀目标制下中央银行的行为 | 第17-18页 |
五、关于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具体数量化目标 | 第18-19页 |
六、关于通货膨胀目标制与金融危机 | 第19页 |
第二节 国内研究 | 第19-21页 |
一、关于国内学术界对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观点 | 第19-20页 |
二、关于国内通货膨胀目标制推行的可能性条件 | 第20-21页 |
第三节 对国内外研究文献的评述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关于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理论分析 | 第22-28页 |
第一节 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起源 | 第22-23页 |
第二节 通货膨胀目标制政策框架的含义与特征 | 第23-24页 |
一、基本含义 | 第23页 |
二、主要特征 | 第23-24页 |
第三节、通货膨胀目标制与各类货币政策的比较 | 第24-28页 |
一、汇率目标制 | 第25页 |
二、货币目标制 | 第25-26页 |
三、通货膨胀目标制 | 第26页 |
四、泰勒规则与通货膨胀目标制 | 第26-27页 |
五、总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我国货币政策的过去与现在 | 第28-40页 |
第一节 我国货币政策的演进历程 | 第28-30页 |
一、从1952年至1978年 | 第28-29页 |
二、从1979年至2011年 | 第29-30页 |
第二节 我国历次通货膨胀总结 | 第30-32页 |
一、第一次通货膨胀:1978-1980年 | 第30-31页 |
二、第二次通货膨胀:1982-1985年 | 第31页 |
三、第三次通货膨胀:1987-1989年 | 第31页 |
四、第四次通货膨胀:1993-1995年 | 第31-32页 |
五、第五次通货膨胀:2007-2010年 | 第32页 |
第三节 我国货币政策当前面临的挑战 | 第32-38页 |
一、货币供应量的可测性 | 第33-34页 |
二、货币供应量的可控性 | 第34-37页 |
三、货币供应量与最终目标的相关性 | 第37-38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38-40页 |
第四章 通货膨胀目标制实施的实证研究 | 第40-52页 |
第一节 通货膨胀目标制实施的国际经验 | 第40-43页 |
一、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先驱者:新西兰 | 第40-41页 |
二、作为工业化国家的经验:加拿大 | 第41页 |
三、作为新兴市场国家的经验:以色列 | 第41-42页 |
四、通货膨胀目标制实践国的经验总结 | 第42-43页 |
第二节 通货膨胀目标制实践国的统计数据描述 | 第43-48页 |
一、工业化国家 | 第45-46页 |
二、新兴市场国家 | 第46-47页 |
三、通胀数据统计特征与中国的对比 | 第47-48页 |
第三节 基本DID模型 | 第48-52页 |
一、DID模型分析 | 第49-51页 |
二、对模型结果的小结 | 第51-52页 |
结论 | 第52-56页 |
一、我国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条件 | 第52-54页 |
二、我国货币政策制度框架转型的可能着陆点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附录 | 第59-63页 |
附表5-1 工业化国家处理组历年的通货膨胀率 | 第59-60页 |
附表5-2 工业化国家对照组历年的通货膨胀率 | 第60-61页 |
附表5-3 新兴市场国家处理组的历年通货膨胀率 | 第61-62页 |
附表5-4 新兴市场国家对照组的历年通货膨胀率 | 第62-63页 |
后记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