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引言 | 第9-14页 |
·茶叶氟化物研究意义 | 第9页 |
·茶叶中氟的来源 | 第9-10页 |
·土壤 | 第9-10页 |
·pH | 第10页 |
·成土母质与有机质 | 第10页 |
·土壤中阳离子 | 第10页 |
·大气环境 | 第10页 |
·水环境 | 第10页 |
·影响茶叶中氟含量的因素 | 第10-11页 |
·不同茶类 | 第10-11页 |
·茶叶老嫩度 | 第11页 |
·茶叶等级 | 第11页 |
·季节性 | 第11页 |
·茶叶不同部位 | 第11页 |
·茶叶中氟化物含量的测定方法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离子通道的生理作用 | 第12-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4-17页 |
·材料 | 第14页 |
·方法 | 第14-17页 |
·茶叶氟化物提取方法对比与电位法测定条件优化 | 第14-15页 |
·氟标液和 TISAB 的配制方法 | 第14页 |
·茶叶氟化物提取与测定方法 | 第14页 |
·LOD 和 LOQ 的确定方法 | 第14-15页 |
·线性范围的确定方法 | 第15页 |
·测定方法适用性的验证 | 第15页 |
·铝对氟在茶树体内吸收与分配的影响 | 第15-16页 |
·茶苗培养方法 | 第15页 |
·茶苗吸收富集实验方法 | 第15-16页 |
·茶苗体内 F 的提取和测定方法 | 第16页 |
·离子通道抑制剂对氟在茶树体内吸收与分配的影响 | 第16页 |
·茶苗培养方法 | 第16页 |
·茶苗吸收富集实验方法 | 第16页 |
·茶苗体内氟的提取和测定方法 | 第16页 |
·数据处理 | 第16-1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17-29页 |
·茶叶氟化物提取方法对比与电位法测定条件优化 | 第17-19页 |
·不同方法对茶叶氟化物提取效率的比较 | 第17页 |
·电位法测定茶叶氟化物的 LOD 和 LOQ | 第17-18页 |
·电位法测定茶叶氟化物线性范围 | 第18页 |
·安徽省几种茶叶氟化物含量的分析 | 第18-19页 |
·铝对氟在茶树体内吸收与分配的影响 | 第19-22页 |
·铝对氟在茶树体内富集的影响 | 第19-20页 |
·培养液中氟的减少量与茶树富集量的关系 | 第20-21页 |
·不同形态氟在茶苗体内的富集规律 | 第21-22页 |
·铝对氟在茶树体内转移分配的影响 | 第22页 |
·离子通道抑制剂对氟在茶树体内吸收的影响 | 第22-29页 |
·水通道抑制剂 HgCl_2对氟在茶树体内富集的影响 | 第22-24页 |
·HgCl_2对氟在茶树体内转移分配的影响 | 第24页 |
·阴通道抑制剂 NPPB 和 DIDS 对氟在茶树吸收富集的影响 | 第24-26页 |
·NPPB 和 DIDS 对氟在茶树体内转移分配的影响 | 第26-27页 |
·阳离子通道抑制剂 TEACL 对氟在茶树体内富集的影响 | 第27-28页 |
·TEACl 对氟在茶树体内转移分配的影响 | 第28-29页 |
4 结论 | 第29-31页 |
·茶叶氟化物提取方法对比与电位法测定条件优化 | 第29页 |
·铝对氟在茶树体内吸收与分配的影响 | 第29页 |
·不同抑制剂对茶苗吸收氟的影响 | 第29-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5页 |
致谢 | 第35-36页 |
个人简历 | 第36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