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23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4页 |
·壳幔相互作用 | 第11-12页 |
·俯冲带壳幔相互作用 | 第12-14页 |
·华北克拉通破坏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4-18页 |
·华北东部中生代岩浆作用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20-22页 |
·工作量小结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23-31页 |
·华北克拉通及周边区域地质概况 | 第23-26页 |
·华北克拉通东部中生代岩浆活动 | 第26-29页 |
·中晚三叠世(230-205Ma)岩浆活动 | 第26-27页 |
·早侏罗世(190-175Ma)岩浆活动 | 第27-28页 |
·晚侏罗世(165-140Ma)岩浆活动 | 第28页 |
·早白垩世(140-110Ma)岩浆活动 | 第28-29页 |
·晚白垩世(100-65Ma)岩浆活动 | 第29页 |
·鲁西地区中生代岩浆活动 | 第29-31页 |
第三章 样品分析方法 | 第31-39页 |
·单矿物和全岩氧同位素分析 | 第31-32页 |
·全岩主量和微量元素分析 | 第32-33页 |
·全岩Rb-Sr和Sm-Nd同位素分析 | 第33-34页 |
·锆石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分析 | 第34页 |
·锆石U-Pb和Lu-Hf同位素以及微量元素的同时原位分析 | 第34-39页 |
第四章 济南和邹平早白垩世辉长质岩石 | 第39-83页 |
·样品描述 | 第39-42页 |
·济南岩体 | 第39-42页 |
·邹平岩体 | 第42页 |
·济南和邹平早白垩世辉长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 第42-54页 |
·锆石U-Pb年龄 | 第42-45页 |
·济南辉长质岩石 | 第42-45页 |
·邹平辉长质岩石 | 第45页 |
·全岩主量和微量元素 | 第45-50页 |
·Sr-Nd同位素 | 第50页 |
·氧同位素 | 第50-52页 |
·锆石Lu-Hf同位素 | 第52-54页 |
·济南辉长质岩石 | 第52-54页 |
·邹平辉长质岩石 | 第54页 |
·讨论 | 第54-66页 |
·辉长质岩石的形成时代 | 第57-58页 |
·辉长质岩石的岩浆源区 | 第58-59页 |
·大陆岩石圈地幔的交代作用 | 第59-64页 |
·岩石成因模式 | 第64-66页 |
·小结 | 第66-83页 |
第五章 沂南、铁铜沟和金岭早白垩世辉长质岩石 | 第83-121页 |
·样品描述 | 第83-85页 |
·沂南岩体 | 第83页 |
·金岭岩体 | 第83页 |
·铁铜沟岩体 | 第83-85页 |
·沂南、铁铜沟和金岭早白垩世辉长质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 | 第85-96页 |
·锆石U-Pb年龄 | 第85-89页 |
·沂南辉长质岩石 | 第86页 |
·金岭辉长闪长岩 | 第86-89页 |
·铁铜沟辉长质岩石 | 第89页 |
·全岩主量和微量元素 | 第89-93页 |
·Sr-Nd同位素 | 第93页 |
·氧同位素 | 第93-95页 |
·锆石Lu-Hf同位素 | 第95-96页 |
·沂南辉长质岩石 | 第95-96页 |
·金岭辉长闪长岩 | 第96页 |
·铁铜沟辉长闪长岩 | 第96页 |
·讨论 | 第96-105页 |
·辉长质岩石的岩浆源区 | 第98-100页 |
·陆壳物质的加入 | 第100-102页 |
·大陆俯冲隧道内壳-幔相互作用 | 第102-105页 |
·小结 | 第105-121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121-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43页 |
致谢 | 第143-145页 |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