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9页 |
| ·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概述 | 第9-17页 |
| ·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 | 第9页 |
| ·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及表征手段 | 第9-11页 |
| ·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11-13页 |
| ·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 | 第13-16页 |
| ·机械性能 | 第13-15页 |
| ·热学性能 | 第15-16页 |
| ·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应用 | 第16-17页 |
| ·汽车工业 | 第16-17页 |
| ·包装工业 | 第17页 |
| ·涂料和颜料工业 | 第17页 |
| ·计算机模拟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 | 第17-28页 |
| ·概述 | 第17-18页 |
| ·模拟方法 | 第18-22页 |
| ·原子/分子模拟方法 | 第18-21页 |
| ·微观尺度方法 | 第21页 |
| ·中尺度方法和宏观尺度方法 | 第21页 |
| ·有限元素方法(FEM) | 第21-22页 |
| ·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模型及模拟 | 第22-28页 |
| ·纳米复合材料的分子结构和动力学特性 | 第22-24页 |
| ·纳米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 | 第24-28页 |
| ·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8页 |
| ·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 第二章 数学建模 | 第29-35页 |
| ·分子模型的建立 | 第29-31页 |
| ·计算机模拟参数条件 | 第31-32页 |
| ·计算机模拟模型和方法验证 | 第32-35页 |
| ·运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基础材料的杨氏模量 | 第32页 |
| ·运用混合率方法计算基础材料的杨氏模量 | 第32-33页 |
| ·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杨氏模量 | 第33-35页 |
| 第三章 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介面有效厚度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 第35-48页 |
| ·单片层粘土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介面上的分子相互作用力和介面有效厚度 | 第35-43页 |
| ·单片层粘土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介面上的分子相互作用力的模拟计算 | 第35-40页 |
| ·单片层粘土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介面有效厚度 | 第40-43页 |
| ·双片层粘土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介面上的分子相互作用力和介面有效厚度 | 第43-46页 |
| ·双片层粘土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介面上的分子相互作用力的模拟计算 | 第43-45页 |
| ·双片层粘土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介面有效厚度 | 第45-46页 |
| ·三片层粘土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介面有效厚度 | 第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 第四章 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杨氏模量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 第48-64页 |
| ·全部剥脱式有效纳米粘土的杨氏模量计算 | 第48-52页 |
| ·单片层粘土的杨氏模量计算 | 第48-49页 |
| ·单片层有效纳米粘土的杨氏模量 | 第49-52页 |
| ·部分剥脱式有效纳米粘土的杨氏模量计算 | 第52-59页 |
| ·部分剥脱式双片层粘土的杨氏模量 | 第52-54页 |
| ·部分剥脱式双片层有效纳米粘土的杨氏模量 | 第54-57页 |
| ·部分剥脱式三片层有效纳米粘土的杨氏模量 | 第57-58页 |
| ·全部剥脱式及部分剥脱式有效纳米粘土杨氏模量比较 | 第58-59页 |
| ·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杨氏模量的计算 | 第59-62页 |
|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 结论 | 第64-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1-72页 |
| 致谢 | 第72-73页 |
| 附件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