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树名木文化价值研究
|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 ·研究目的意义 | 第10-11页 |
|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1-14页 |
|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 ·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 第二章 古树名木概念界定与文化渊源明晰 | 第14-36页 |
| ·古树名木的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 ·古树名木分类与分级 | 第15页 |
| ·中国古树名木价值 | 第15-17页 |
| ·中国古树名木的自然价值 | 第15-17页 |
| ·中国古树名木的人文价值 | 第17页 |
| ·中国古树名木文化渊源 | 第17-36页 |
| ·社稷崇拜 | 第18-21页 |
| ·树神崇拜 | 第21-26页 |
| ·佛教崇拜 | 第26-31页 |
| ·风水崇拜 | 第31-33页 |
| ·图腾崇拜 | 第33-36页 |
| 第三章 中国古树名木的人文思想 | 第36-40页 |
| ·古树名木人文思想基础 | 第36-37页 |
| ·古树名木人文思想的内涵 | 第37页 |
| ·古树名木人文思想对中国园林造景的影响 | 第37-40页 |
| 第四章 中国古树名木的文学价值 | 第40-46页 |
| ·文学作品中的古树人格化 | 第41-42页 |
| ·文学作品中的古树爱情题材 | 第42页 |
| ·古树的文学含义对中国园林造景的影响 | 第42-46页 |
| 第五章 中国古树名木的游观价值分析 | 第46-64页 |
| ·古树名木的游观价值体现 | 第46-51页 |
| ·珍稀价值 | 第46-47页 |
| ·景观价值 | 第47-48页 |
| ·历史价值 | 第48-49页 |
| ·教益价值 | 第49页 |
| ·民俗价值 | 第49-50页 |
| ·生态价值 | 第50-51页 |
| ·我国古树名木资源分布简析 | 第51-52页 |
| ·我国部分游观地古树名木文化分析比较 | 第52-64页 |
| ·北京 | 第52-53页 |
| ·上海 | 第53-54页 |
| ·泰山 | 第54-55页 |
| ·曲阜 | 第55-58页 |
| ·普陀山 | 第58页 |
| ·庐山 | 第58-59页 |
| ·雁荡山 | 第59页 |
| ·九华山 | 第59-60页 |
| ·华山 | 第60-61页 |
| ·天目山 | 第61-64页 |
| 第六章 中国古树名木文化意蕴比较 | 第64-86页 |
| ·松柏 | 第64-69页 |
| ·松柏的人文内涵 | 第66-67页 |
| ·松柏的文学意蕴 | 第67-69页 |
| ·竹 | 第69-75页 |
| ·竹的人文内涵 | 第70-72页 |
| ·竹的文学意蕴 | 第72-75页 |
| ·梅 | 第75-79页 |
| ·梅树的人文内涵 | 第75-77页 |
| ·梅树的文学意蕴 | 第77-79页 |
| ·柳 | 第79-86页 |
| ·柳树的人文内涵 | 第80-82页 |
| ·柳树的文学意蕴 | 第82-86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第86-88页 |
| ·主要结论 | 第86页 |
| ·论文创新点 | 第86页 |
| ·讨论 | 第86-88页 |
| 参考文献 | 第88-94页 |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