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阳坳陷中生界地层测井岩相分析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第1章 前言 | 第9-12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页 |
·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0-11页 |
·关键技术 | 第11-12页 |
第2章 岩性的定性解释 | 第12-15页 |
·测井曲线综合分析划分岩性 | 第12页 |
·测井交会图识别技术 | 第12-15页 |
第3章 测井相分析 | 第15-25页 |
·测井相的概念 | 第15-16页 |
·测井相分析原理与方法 | 第16-25页 |
·测井曲线的自动分层 | 第16-19页 |
·划分标准样本层的测井相 | 第19-22页 |
·建立测井相-岩性数据库 | 第22-23页 |
·建立地区测井相判别模型 | 第23-24页 |
·自动鉴别钻井剖面地层的岩性 | 第24-25页 |
第4章 测井储层参数评价 | 第25-29页 |
·泥质含量测井解释模型 | 第25页 |
·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 | 第25-27页 |
·地层含油性评价 | 第27页 |
·渗透率测井解释模型 | 第27页 |
·储层粘土矿物类型识别 | 第27-29页 |
第5章 实际资料的处理与分析 | 第29-62页 |
·区域地质概况 | 第29-32页 |
·坊子组 | 第30页 |
·三台组 | 第30-31页 |
·蒙阴组 | 第31页 |
·西洼组 | 第31-32页 |
·测井相岩性分析 | 第32-45页 |
·资料预处理 | 第32页 |
·岩性测井响应特征 | 第32-40页 |
·测井数据标准化 | 第40-42页 |
·选取样本层 | 第42页 |
·测井曲线的自动分层与特征参数的计算 | 第42页 |
·划分测井相类型 | 第42-43页 |
·建立测井相-岩性数据库 | 第43-44页 |
·测井相分析效果验证 | 第44页 |
·测井相岩性识别 | 第44-45页 |
·储层参数测井评价 | 第45-53页 |
·储层孔、渗参数及含油性评价 | 第45-50页 |
·储层粘土类型评价 | 第50-53页 |
·储层特征分析 | 第53-62页 |
·岩性、渗透率、孔隙度分析 | 第53-59页 |
·孔隙度、渗透率与不整合面关系 | 第59-62页 |
第6章 结论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