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6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保护层开采防突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关于工作面上覆岩层的结构与岩层控制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关于采场覆岩结构稳定性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结构安排及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第2章 地质概况及保护层开采的相关理论分析 | 第16-33页 |
·地质概况 | 第16-22页 |
·薛村矿基本情况 | 第16页 |
·薛村矿煤田地质特征 | 第16-20页 |
·3~#煤与2~#煤区域地质概况 | 第20-21页 |
·3~#煤层931302工作面与上覆2~#煤地质概况 | 第21-22页 |
·保护层开采理论分析 | 第22-31页 |
·保护层的选择及可行性分析 | 第22-23页 |
·保护层工作面开采工艺 | 第23页 |
·理论保护范围的划定 | 第23-28页 |
·工作面覆岩关键层的确定 | 第28-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3章 3~#煤工作面开采采高优化研究 | 第33-53页 |
·概述 | 第33页 |
·计算方法简介 | 第33-37页 |
·离散单元法基本原理 | 第33-34页 |
·物理方程—力和位移间的相互关系 | 第34-35页 |
·运动方程—牛顿第二定律 | 第35-37页 |
·离散元程序UDEC简介 | 第37页 |
·UDEC数值建模 | 第37-41页 |
·建模原则 | 第37-38页 |
·计算模型 | 第38-39页 |
·边界条件及初始应力场 | 第39-40页 |
·监测点的布置 | 第40页 |
·模拟方案及步骤 | 第40-41页 |
·3~#煤931302工作面开采方案比较分析 | 第41-51页 |
·3~#煤931302工作面开采过程中覆岩应力场比较分析 | 第41-46页 |
·2~#煤931302工作面开采过程覆岩破坏场和裂隙场比较分析 | 第46-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4章 3~#煤工作面开采矿压显现规律分析 | 第53-78页 |
·概述 | 第53页 |
·计算方法 | 第53-57页 |
·FLAC数值建模 | 第57-65页 |
·FLAC数值模型 | 第57-62页 |
·岩层属性及相关力学参数 | 第62-63页 |
·模拟方案及步骤 | 第63-65页 |
·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 第65-76页 |
·3~#煤931302工作面初始应力场分析 | 第65-68页 |
·3~#煤931302工作面开采过程中围岩竖向应力场演化规律 | 第68-70页 |
·3~#煤931302工作面开采过程中围岩最大主应力场演化过程 | 第70-72页 |
·3~#煤931302工作面开采过程中围岩破坏场演化规律 | 第72-74页 |
·3~#煤31302工作面开采过程中顶板活动规律分析 | 第74-76页 |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5章 2~#煤工作面在保护层开采条件下的应力场演化分析 | 第78-91页 |
·3~#煤931302工作面开采后2~#煤煤层破坏场分析 | 第78-79页 |
·3~#号煤931302工作面开采过程中2~#煤竖向位移场分析 | 第79-82页 |
·2~#煤工作面在保护层开采条件下的矿压显现规律分析 | 第82-90页 |
·模拟开采方案及步骤 | 第82-83页 |
·2~#煤工作面开采过程中围岩竖向应力场演化规律 | 第83-85页 |
·2~#煤工作面开采过程中围岩最小主应力场演化规律 | 第85-86页 |
·2~#煤工作面开采过程中围岩破坏场演化规律 | 第86-88页 |
·3~#煤931302工作面和2~#煤开采过程中顶板活动规律分析 | 第88-90页 |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第6章 3~#煤保护层开采工作面现场试验研究 | 第91-102页 |
·概述 | 第91页 |
·保护层开采保护效果考察钻孔布置 | 第91-93页 |
·走向保护观察钻孔布置 | 第92页 |
·倾向保护观察钻孔布置 | 第92-93页 |
·膨胀变形量观察钻孔的布置 | 第93页 |
·被保护层瓦斯压力变化情况 | 第93-98页 |
·瓦斯压力测定方法 | 第93-95页 |
·瓦斯压力测定结果及分析 | 第95-97页 |
·被保护层卸压瓦斯抽采量考察 | 第97-98页 |
·膨胀变形量的测定 | 第98-100页 |
·顶板离层仪工作原理 | 第98-99页 |
·仪器安装步骤 | 第99页 |
·煤层膨胀变形量的观察数据及分析 | 第99-100页 |
·本章小结 | 第100-102页 |
结论 | 第102-104页 |
致谢 | 第104-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08页 |
个人简介 | 第10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