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目录 | 第9-12页 |
| 插图 | 第12-1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44页 |
| ·研究背景 | 第18-19页 |
| ·问题描述 | 第19-23页 |
| ·斜压机制 | 第21-22页 |
| ·压力扰动机制 | 第22-2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3-41页 |
| ·理论研究 | 第23-33页 |
| ·实验研究 | 第33-40页 |
| ·数值研究 | 第40-41页 |
| ·本文工作与结构 | 第41-44页 |
| 第二章 实验原理与方法简介 | 第44-52页 |
| ·激波管简介 | 第44-47页 |
| ·激波的产生 | 第47页 |
| ·界面的产生 | 第47-49页 |
| ·有膜界面 | 第47-49页 |
| ·无膜界面 | 第49页 |
| ·流场的观测 | 第49-52页 |
| 第三章 平面激波作用下球形界面的演化研究 | 第52-74页 |
| ·实验方法 | 第53页 |
| ·数值方法 | 第53-5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5-67页 |
| ·SF_6球形界面的变形与发展 | 第55-62页 |
| ·氦气球形界面的变形与发展 | 第62-67页 |
| ·速度 | 第67-71页 |
| ·SF_6气泡 | 第67-69页 |
| ·氦气气泡 | 第69-71页 |
| 本章小结 | 第71-74页 |
| 第四章 反射激波作用下球形界面的演化研究 | 第74-96页 |
| ·实验方法 | 第75-76页 |
| ·流场显示 | 第76-84页 |
| ·氦气界面 | 第77-81页 |
| ·SF_6界面 | 第81-84页 |
| ·涡量的产生与分布 | 第84-86页 |
| ·流场特征 | 第86-95页 |
| ·氦气界面 | 第87-91页 |
| ·SF_6界面 | 第91-95页 |
|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 第五章 柱状汇聚激波的产生及其参数研究 | 第96-112页 |
| ·激波管中柱状汇聚激波的产生方法 | 第97-102页 |
| ·计算Q点的坐标(X_Q,Y_Q)以及Q点的激波马赫数M_Q | 第98页 |
| ·计算激波面上的参数 | 第98-99页 |
| ·计算双波区BQD内的参数 | 第99页 |
| ·求解壁面PQ上的参数 | 第99-102页 |
| ·柱状汇聚激波的参数研究 | 第102-111页 |
| ·控制参数对型线的影响 | 第103-106页 |
| ·控制参数对汇聚激波的影响 | 第106-108页 |
| ·热力学参数的特性 | 第108-111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1-112页 |
| 第六章 汇聚激波作用下柱形界面不稳定性的初步研究 | 第112-128页 |
| ·SF_6无膜气柱 | 第112-113页 |
| ·片光技术 | 第113-115页 |
| ·实验装置 | 第115页 |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115-126页 |
| ·流场显示 | 第116-119页 |
| ·不同L_0对界面不稳定性发展的影响 | 第119-120页 |
| ·与平面反射激波作用下界面演化的比较 | 第120-126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6-128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总结 | 第128-134页 |
| ·结论 | 第128-130页 |
| ·主要创新点 | 第130页 |
| ·工作展望 | 第130-13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4-144页 |
| 附录A 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 第144-148页 |
| 致谢 | 第148-150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50-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