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升机飞行模拟器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31页 |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直升机飞行模拟器概述 | 第14-21页 |
·直升机飞行模拟器分类 | 第14-16页 |
·直升机飞行模拟器发展历程 | 第16-19页 |
·涉及到的关键技术 | 第19-2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1-28页 |
·旋翼气动力模型的研究现状 | 第21-25页 |
·机身动力学模型的研究现状 | 第25-27页 |
·视景仿真系统的研究现状 | 第27-28页 |
·直升机模拟器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 | 第28-29页 |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9-31页 |
第2章 直升机飞行的空气动力学分析 | 第31-53页 |
·引言 | 第31页 |
·旋翼升力的建模方法 | 第31-47页 |
·动量法 | 第31-36页 |
·叶素法 | 第36-41页 |
·动量-叶素法 | 第41-47页 |
·旋翼对机身的反扭矩 | 第47-48页 |
·旋翼对机身的陀螺力矩 | 第48-49页 |
·尾桨对机身的气动力 | 第49-50页 |
·机身所受的其它的气动力 | 第50-51页 |
·悬停气动力 | 第50页 |
·垂直起降气动力 | 第50-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3章 飞行与着陆的机身动力学建模 | 第53-71页 |
·引言 | 第53页 |
·模型的简化与假设 | 第53-55页 |
·机身简化模型 | 第53-54页 |
·起落架轮胎的简化模型 | 第54-55页 |
·大气环境模型 | 第55页 |
·坐标系定义 | 第55-56页 |
·地面坐标系定义 | 第55页 |
·机体坐标系定义 | 第55-56页 |
·坐标系变换分析 | 第56-57页 |
·姿态角描述 | 第56-57页 |
·坐标系变换矩阵 | 第57页 |
·几何关系分析 | 第57-62页 |
·几何尺寸说明 | 第57-59页 |
·关键点的微小位移 | 第59-61页 |
·关键点的坐标计算 | 第61页 |
·轮胎的接地判断 | 第61-62页 |
·风速矢量的坐标系转换 | 第62页 |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62-69页 |
·拉格朗日方程的选择 | 第62-63页 |
·系统的动能 | 第63-64页 |
·系统的势能 | 第64页 |
·系统的耗散能 | 第64页 |
·广义力计算 | 第64-66页 |
·动力学方程 | 第66-69页 |
·模型的数值解法及计算流程 | 第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4章 模拟器整体规划及视景仿真系统设计 | 第71-109页 |
·引言 | 第71页 |
·模拟器设计要求 | 第71-72页 |
·整体规划方案 | 第72-76页 |
·飞行仿真系统 | 第72-73页 |
·座舱模拟系统 | 第73-74页 |
·视景仿真系统 | 第74-75页 |
·操纵负荷系统 | 第75-76页 |
·视景仿真系统总体设计 | 第76-78页 |
·系统的性能要求 | 第77页 |
·系统的总体结构 | 第77-78页 |
·视景生成系统 | 第78页 |
·视景显示系统设计 | 第78-85页 |
·视景显示系统类型及其特点 | 第79-81页 |
·视景显示系统方案选择 | 第81-82页 |
·球幕投影系统设计 | 第82-85页 |
·地景模型库设计 | 第85-95页 |
·建立地形模型 | 第86-91页 |
·建立机场模型 | 第91-94页 |
·建立直升机模型 | 第94-95页 |
·视景驱动软件设计 | 第95-102页 |
·视景驱动软件设计要求 | 第96页 |
·视景驱动软件选择 | 第96-97页 |
·OpenGVS的软件资源结构 | 第97-98页 |
·OpenGVS的工作流程 | 第98-99页 |
·飞行场景的驱动实现 | 第99-101页 |
·地面点坐标的获取和碰撞检测 | 第101-102页 |
·通信模块HLA | 第102-106页 |
·HLA的基本框架 | 第102-104页 |
·视景联邦成员设计 | 第104-105页 |
·视景联邦成员开发的关键技术 | 第105-106页 |
·本章小结 | 第106-109页 |
第5章 关键技术的实验验证 | 第109-127页 |
·引言 | 第109页 |
·实验准备 | 第109-110页 |
·实验环境 | 第109页 |
·实验内容 | 第109-110页 |
·实验系统 | 第110-114页 |
·飞行仿真系统 | 第111页 |
·仪表系统 | 第111-112页 |
·视景仿真系统 | 第112-113页 |
·操纵负荷系统 | 第113-114页 |
·气动特性验证 | 第114-115页 |
·机身动力学模型验证 | 第115-117页 |
·正确性验证 | 第115-116页 |
·实时性验证 | 第116-117页 |
·不同飞行动作下的仿真曲线 | 第117-122页 |
·俯仰动作 | 第117-119页 |
·滚转动作 | 第119-121页 |
·垂直起降动作 | 第121-122页 |
·通信模块中插值算法的验证 | 第122-124页 |
·视景仿真画面 | 第124页 |
·本章小结 | 第124-127页 |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127-129页 |
·全文总结 | 第127-128页 |
·工作展望 | 第128-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41页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141-143页 |
致谢 | 第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