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生态廊道的发展概况及现状问题 | 第13-17页 |
·生态廊道的发展概况 | 第13-15页 |
·生态廊道的理论发展动态 | 第13-14页 |
·生态廊道的建设实践动态 | 第14-15页 |
·生态廊道在我国发展的现状问题 | 第15-16页 |
·小结 | 第16-17页 |
·研究的内容 | 第17-18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理论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实际应用价值 | 第19页 |
·研究的方法及框架 | 第19-21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19-20页 |
·研究的框架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生态廊道的研究综述 | 第21-39页 |
·生态廊道的内涵 | 第21-28页 |
·生态廊道的类型 | 第21-23页 |
·生态廊道的结构形态 | 第23-28页 |
·描述廊道结构形态的基本指标 | 第23页 |
·描述生态廊道的重要结构指标 | 第23-28页 |
·生态廊道的理论研究 | 第28-31页 |
·生物保护功能研究——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 第28-29页 |
·生态服务功能研究——提升城乡绿地系统的生态质量 | 第29页 |
·空间功能研究——维护城乡生态安全空间格局 | 第29-30页 |
·社会、经济功能研究——以“人”为主体的廊道价值取向 | 第30-31页 |
·生态廊道的建设实践 | 第31-36页 |
·基于绿色开放空间的生态廊道网络建设 | 第31-33页 |
·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廊道建设 | 第33-35页 |
·小结 | 第35-36页 |
·城市生态廊道系统研究的理论体系 | 第36-39页 |
·城市生态廊道研究的生物多样性理论 | 第36-37页 |
·城市生态廊道研究的城市物质空间理论 | 第37-39页 |
第三章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物质空间规律 | 第39-56页 |
·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 第39-41页 |
·生物多样性的定义 | 第39-40页 |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 第40-41页 |
·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的发展 | 第41页 |
·生物多样性的原理 | 第41-52页 |
·物种层面的多样性保护原理 | 第42-43页 |
·物种多样性在空间上的变化规律——空间异质性学说 | 第42-43页 |
·物种多样性的丧失——岛屿生物地理学说、集合种群学说 | 第43页 |
·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 | 第43页 |
·生态系统层面的多样性保护原理 | 第43-49页 |
·生态过程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根本 | 第44页 |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实现生态系统过程的关键环节 | 第44-48页 |
·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层级性规律 | 第48-49页 |
·景观层面的多样性保护原理 | 第49-52页 |
·景观格局与生物多样性 | 第49-51页 |
·空间尺度与景观格局 | 第51-52页 |
·城乡物质空间层面的生物多样性规律 | 第52-55页 |
·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物质空间的互动 | 第52-54页 |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物质空间层级规律 | 第54-55页 |
·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城市生态廊道系统构建的物质空间规律 | 第56-78页 |
·城市生态廊道系统的构建策略 | 第56-63页 |
·城市生态廊道系统构建的意义 | 第56-59页 |
·为城市生物多样性提供可持续的保护途径 | 第56-57页 |
·维护区域生态格局,促进城市生态安全与平衡 | 第57-58页 |
·提高城市生态性用地的生态效能,优化城市自然空间的生态格局 | 第58-59页 |
·城市生态廊道系统构建的原则 | 第59-63页 |
·廊道系统结构与生态功能相适应的原则 | 第60-61页 |
·廊道系统网络化布局的原则 | 第61-62页 |
·廊道系统空间层级化布局的原则 | 第62-63页 |
·廊道系统遵循当地自然生态系统的原则 | 第63页 |
·城市生态廊道系统的空间规律 | 第63-70页 |
·城市生态廊道系统的空间层级划分 | 第64-65页 |
·城市生态廊道系统的空间规模设计 | 第65-70页 |
·空间规模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 第65-67页 |
·分层级的生态廊道宽度值 | 第67-70页 |
·城市生态廊道系统的物质空间整合模式 | 第70-77页 |
·城市生态廊道系统的物质空间整合要素 | 第70-73页 |
·廊道系统构成的节点要素——斑块 | 第71-72页 |
·廊道系统构成的线性要素——廊道 | 第72-73页 |
·城市生态廊道系统的物质空间结构模式 | 第73-77页 |
·区域层面的生态廊道系统空间结构模式 | 第73-74页 |
·次区域层面的生态廊道系统空间模式 | 第74-75页 |
·城市层面的生态廊道系统空间模式 | 第75-77页 |
·小结 | 第77-78页 |
第五章 规划实例研究——以郫县城市生态廊道系统构建为例 | 第78-99页 |
·构建郫县城市生态廊道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 第78-88页 |
·城乡物质空间规划建设背景 | 第78-80页 |
·成都市相关规划战略支持 | 第78-79页 |
·郫县相关规划战略支持 | 第79-80页 |
·自然生态背景 | 第80-82页 |
·区域生态背景概况 | 第80-82页 |
·城乡物质空间结构 | 第82-88页 |
·城乡物质实体空间格局 | 第82-83页 |
·自然子系统生态格局 | 第83-88页 |
·郫县城市生态廊道的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88-91页 |
·成都市绿道体系规划建设概况 | 第88-89页 |
·郫县绿道体系规划建设概况 | 第89-90页 |
·郫县绿道规划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 | 第90-91页 |
·构建郫县城市生态廊道系统的意义及原则 | 第91-93页 |
·郫县城市生态廊道系统建设的意义 | 第91-92页 |
·郫县城市生态廊道系统建设的原则 | 第92-93页 |
·郫县城市生态廊道系统的空间模式构建 | 第93-99页 |
·郫县城市生态廊道系统的空间模型 | 第93-97页 |
·郫县城市生态廊道系统的空间分层模型 | 第93-96页 |
·郫县城市生态廊道系统的物质空间整合 | 第96-97页 |
·郫县城市生态廊道系统对物质空间发展的引导策略 | 第97-99页 |
·为城乡物质空间形态优化提供生态策略 | 第97-98页 |
·为“绿线”控制引入生态原则 | 第98-99页 |
结论 | 第99-101页 |
致谢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