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插图索引 | 第11-12页 |
| 附表索引 | 第12-13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3-24页 |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 ·选题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 ·选题研究意义 | 第14页 |
|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4-21页 |
| ·国外文献研究 | 第14-18页 |
|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8-21页 |
| ·选题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1-24页 |
| ·选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 ·选题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 第2章 两型社会与区域公共产品理论分析 | 第24-32页 |
| ·两型社会理论 | 第24-25页 |
| ·两型社会提出的背景 | 第24页 |
| ·两型社会的内涵 | 第24-25页 |
| ·区域公共产品分析 | 第25-29页 |
| ·区域公共产品的基本内涵 | 第25-26页 |
| ·区域公共产品的特征 | 第26-27页 |
| ·区域公共产品的类型 | 第27-29页 |
| ·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的理论基础 | 第29-32页 |
|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29页 |
| ·府际关系理论 | 第29-30页 |
| ·多中心供给体制理论 | 第30-31页 |
| ·集体行动逻辑理论 | 第31-32页 |
| 第3章 区域公共产品供给分析 | 第32-37页 |
| ·区域公共产品供给主体 | 第32-34页 |
| ·政府 | 第32-33页 |
| ·市场主体 | 第33-34页 |
| ·第三部门 | 第34页 |
| ·区域公共产品供给过程分析 | 第34-37页 |
| ·基于“交易费用”理论的供给过程 | 第34-36页 |
| ·基于“需求偏好相似”理论的供给过程 | 第36-37页 |
| 第4章 “两型社会”背景下长株潭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现状分析 | 第37-49页 |
| ·长株潭城市群及“两型社会”建设 | 第37-38页 |
| ·“两型社会”建设中长株潭区域公共产品供给内容分析 | 第38-40页 |
| ·区域发展规划体系 | 第38页 |
| ·基础设施网络建设 | 第38-39页 |
| ·城市空间布局 | 第39页 |
| ·环境保护与城镇及社会事业建设 | 第39-40页 |
| ·“两型社会”建设中长株潭区域公共产品供给问题分析 | 第40-45页 |
| ·“两型社会”背景下长株潭区域公共产品的特殊性要求 | 第40-41页 |
| ·“两型社会”背景下长株潭区域公共产品供给存在的问题 | 第41-45页 |
| ·长株潭区域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的原因探析 | 第45-49页 |
| ·供给主体间的经济政治博弈 | 第45-46页 |
| ·行政区划行政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冲突 | 第46-47页 |
| ·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的程序化管理缺位 | 第47-49页 |
| 第5章 国外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的实践与启示 | 第49-54页 |
| ·国外实践介绍 | 第49-52页 |
| ·美国实践 | 第49-51页 |
| ·伦敦大都市区治理改革 | 第51-52页 |
| ·国外实践对长株潭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的启示 | 第52-54页 |
| ·采取合同制的服务外包 | 第52页 |
| ·保持城市自身的特色 | 第52-53页 |
| ·强化长株潭区域的行政合作 | 第53-54页 |
| 第6章 “两型社会”背景下长株潭区域公共产品供给对策研究 | 第54-64页 |
| ·构建保障区域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区域政府协作机制 | 第54-56页 |
| ·坚持长株潭政府的制度导向 | 第54-55页 |
| ·坚持长株潭地方政府的参与 | 第55-56页 |
| ·构建多元化的区域公共产品供给模式 | 第56-61页 |
| ·加强政府主导型供给模式 | 第57-58页 |
| ·完善市场供给模式 | 第58-60页 |
| ·扩大社会自主型供给模式 | 第60-61页 |
| ·增加长株潭农村区域公共产品的供给 | 第61-62页 |
| ·建立合理有效的科学绩效评估体系 | 第62-64页 |
| 结论 | 第64-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0-71页 |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