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18页 |
1 小麦和小麦条锈病 | 第10-11页 |
·小麦条锈菌发生条件和特征 | 第10-11页 |
·小麦条锈菌的主要生理小种 | 第11页 |
2 小麦与条锈菌相互作用体系 | 第11-13页 |
·小麦条锈菌侵染小麦过程 | 第11-12页 |
·小麦与条锈菌相互作用的过程 | 第12页 |
·小麦与条锈菌相互作用的过程的研究进展和意义 | 第12-13页 |
3 小麦和条锈菌蛋白质组学研究 | 第13-15页 |
·蛋白质组学研究的重要性 | 第13页 |
·蛋白质组学在植物中的应用 | 第13-14页 |
·小麦与条锈菌相互作用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 第14-15页 |
4 小麦条锈菌的分子生态学研究 | 第15-16页 |
·小麦条锈菌的微生态环境和生长条件 | 第15页 |
·小麦条锈菌的分子生态学研究进展和方法 | 第15-16页 |
·蛋白质组学在分子生态学的应用 | 第16页 |
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小麦叶片胞间蛋白与总蛋白分离分析方法的建立和优化 | 第18-39页 |
1 材料 | 第18-19页 |
·生物材料 | 第18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8页 |
·主要试剂 | 第18-19页 |
·溶液配制 | 第19页 |
2 方法 | 第19-28页 |
·实验材料处理 | 第19页 |
·小麦叶片总蛋白的提取方法的建立和优化 | 第19-21页 |
·小麦叶片胞间洗脱液蛋白的提取 | 第21页 |
·蛋白定量 | 第21-23页 |
·1-DE和2-DE分离蛋白及染色 | 第23-2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8-38页 |
·小麦叶片总蛋白和叶片胞间液蛋白提取结果分析 | 第28-29页 |
·小麦叶片总蛋白和叶片胞间液蛋白的1-DE电泳分析 | 第29-30页 |
·小麦叶片总蛋白和胞间液蛋白的2-DE电泳与质谱分析 | 第30-38页 |
4 讨论 | 第38-39页 |
第三章 Taichung29*6/Yr5和taichung29接种CYR32前后胞间洗脱液的比较蛋白质组分析 | 第39-68页 |
1 材料 | 第39页 |
·生物材料来源 | 第39页 |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39页 |
2 试验方法 | 第39-44页 |
·小麦的培育和条锈菌侵染处理 | 第39-40页 |
·小麦叶片胞间洗脱液的提取 | 第40页 |
·蛋白定量 | 第40-41页 |
·1-DE和2-DE分离蛋白及染色 | 第41-4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4-66页 |
·小麦叶片胞间液蛋白的1-DE电泳结果 | 第44页 |
·小麦叶片胞间液蛋白的2-DE电泳结果和胶图分析 | 第44-63页 |
·差异蛋白的质谱分析 | 第63-66页 |
4 讨论 | 第66-68页 |
第四章 Taichung29*6/Yr5和taichung29胞间液和总蛋白提取物对条锈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68-74页 |
1 材料 | 第68页 |
·供试菌种和品种 | 第68页 |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68页 |
2 实验方法 | 第68-69页 |
·小麦叶片胞间液的提取 | 第68页 |
·小麦叶片总蛋白的提取 | 第68-69页 |
·小麦胞间液和总蛋白提取物对条锈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69页 |
·小麦胞间液和总蛋白提取物对条锈菌孢子芽管生长的影响 | 第69页 |
3 结果分析 | 第69-73页 |
·小麦叶片胞间液和总蛋白的提取 | 第69页 |
·小麦叶片胞间液和总蛋白提取物对条锈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69-72页 |
·外源提取物对条锈菌孢子芽管生长的影响 | 第72-73页 |
4 讨论 | 第73-74页 |
第五章 结论与结语 | 第74-75页 |
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74页 |
2 创新点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个人简介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