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绪论 | 第11-18页 |
| 一、 问题提出的背景 | 第11-14页 |
| (一) 廉租房发展进入“新时期” | 第11-12页 |
| (二) 新时期我国仍有大量的低收入群体存在 | 第12-13页 |
| (三) 廉租房制度实施进度缓慢,滞后于社会发展的要求 | 第13-14页 |
| 二、 国内外关于保障房融资方面的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 (一) 国外研究 | 第14-15页 |
| (二) 国内研究 | 第15页 |
| 三、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5-18页 |
| (一) 研究思路 | 第15-17页 |
| (二)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四、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8页 |
| 第一章 廉租住房及其融资概述 | 第18-32页 |
| 一、 廉租房的概念及内涵 | 第18-22页 |
| (一) 廉租房的定义 | 第18-20页 |
| (二) 廉租房制度的主要内容 | 第20-22页 |
| 二、 廉租房融资的相关概念 | 第22-23页 |
| (一) 项目融资及其融资模式 | 第22-23页 |
| (二) 廉租房融资模式及其融资工具 | 第23页 |
| 三、 廉租房及其融资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3-26页 |
| (一) 公共产品理论 | 第23-24页 |
| (二) 住房“过滤”,“互换”和“梯级消费”理论 | 第24页 |
| (三) 项目融资理论 | 第24-25页 |
| (四) 房地产金融基本理论 | 第25-26页 |
| 四、 我国廉租房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 第26-32页 |
| (一) 我国廉租房制度的产生背景 | 第26-27页 |
| (二) 我国廉租房制度的发展及其现状 | 第27-32页 |
| 第二章 我国廉租房建设融资状况分析 | 第32-41页 |
| 一、 我国廉租房融资制度的发展 | 第32-34页 |
| 二、 当前我国廉租房建设的资金需求和供给分析 | 第34-41页 |
| (一) 我国廉租房建设的资金需求分析 | 第34-36页 |
| (二) 我国廉租房建设的资金供给情况 | 第36-39页 |
| (三) 现阶段我国廉租房建设存在巨大资金缺口 | 第39页 |
| (四) 廉租房建设面临资金缺口的主要原因 | 第39-41页 |
| 第三章 发达国家或地区保障性住房融资现状及启示 | 第41-49页 |
| 一、 发达国家或地区保障性住房融资情况 | 第41-46页 |
| (一) 美国公共住房融资模式 | 第41-43页 |
| (二) 新加坡公共组屋融资模式 | 第43-45页 |
| (三) 德国、日本保障性住房融资模式 | 第45-46页 |
| 二、 发达国家或地区保障性住房融资模式的启示 | 第46-49页 |
| (一) 发挥政府在保障房融资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 第46-47页 |
| (二) 发展专业的保障房融资管理体系 | 第47页 |
| (三)大力发展政策性住房金融体系 | 第47-48页 |
| (四)充分利用社会和市场资金参与保障房建设 | 第48页 |
| (五)建立健全法律法规等支持保障体系 | 第48-49页 |
| 第四章 我国廉租房融资模式构建及其融资工具创新 | 第49-65页 |
| 一、项目融资的资金来源、融资方式及其工具创新 | 第49-51页 |
| (一)资金来源 | 第49页 |
| (二)项目融资的基本方式及其工具创新 | 第49-51页 |
| 二、廉租房融资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第51-53页 |
| 三、构建廉租房融资模式应遵循的原则 | 第53-54页 |
| (一)与环境相协调,关注可行性与可操作性的原则 | 第53页 |
| (二)内部要素齐全,整体功能完善,运行高效的原则 | 第53-54页 |
| (三)成本与有效性同步原则 | 第54页 |
| (四)稳定与灵活调整有机结合的原则 | 第54页 |
| 四、我国廉租房融资模式框架构建 | 第54-59页 |
| (一)当前廉租房资金安排模式 | 第54-57页 |
| (二)我国廉租房融资模式框架设计 | 第57-59页 |
| 五、廉租房融资模式框架的运行机制 | 第59-65页 |
| (一)外部环境子系统的支持 | 第59-61页 |
| (二)内部要素子系统的运行 | 第61-63页 |
| (三)廉租房融资模式运行的资金流向 | 第63页 |
| (四)实现廉租房融资的工具创新与运作流程 | 第63-65页 |
| 第五章 主要结论及展望 | 第65-68页 |
| 一、主要结论 | 第65-66页 |
| 二、研究局限性及展望 | 第66-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 致谢 | 第72-73页 |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