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概念阐述 | 第11-12页 |
·研究的意义阐述 | 第12页 |
·研究动态 | 第12-14页 |
·国外研究 | 第12-13页 |
·国内研究 | 第13-14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4-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论文框架 | 第16-17页 |
·小结 | 第17-18页 |
2 我国地域主义建筑当代探索历程概述 | 第18-30页 |
·十大工程时期 | 第18-19页 |
·民族形式传承与创新的理论与实践 | 第18页 |
·简约民族风格的创新探索 | 第18-19页 |
·90 年代:基于内在传承的地域突破 | 第19-22页 |
·形神兼备的创作理论与实践 | 第20-22页 |
·新世纪:乡土建筑的现代化,现代建筑的地区化 | 第22-29页 |
·我国的理论发展 | 第22-23页 |
·国内地域主义建筑的设计实践 | 第23-29页 |
·小结 | 第29-30页 |
3 西安当代建筑对于地域文化的传承 | 第30-44页 |
·西安近现代地域建筑创作的理论与实践 | 第30-33页 |
·90 年代以借鉴传统形式为主的时期 | 第33-38页 |
·历史元素的整体模仿 | 第33-35页 |
·地域元素的简化和拼贴 | 第35-36页 |
·神形兼备的初步探究 | 第36-38页 |
·理性创新时期的多元发展 | 第38-43页 |
·西安地域元素的深层挖掘 | 第38-39页 |
·立足当下西安的本土设计 | 第39-41页 |
·与时俱进的地域创新 | 第41-42页 |
·适宜技术的得体利用 | 第42-43页 |
·小结 | 第43-44页 |
4 西安当代地域主义建筑的问题研究 | 第44-52页 |
·西安地域文化传承的问题研究 | 第44-45页 |
·西安在规划层面的地域文化传承问题分析 | 第45-47页 |
·风格混杂 | 第45-46页 |
·建筑风貌区域划分的问题研究 | 第46-47页 |
·西安在建筑层面的地域文化传承问题分析 | 第47-48页 |
·唯传统论 | 第47页 |
·形式的简单符号化、拼贴化 | 第47-48页 |
·精神与意向的贫乏 | 第48页 |
·当下的缺失 | 第48页 |
·西安规划与建筑设计问题的深层原因 | 第48-51页 |
·经济因素——城市大跃进 | 第48-49页 |
·社会因素——独立性的缺失 | 第49页 |
·历史因素——厚重的负担 | 第49页 |
·心理因素——自卑与自傲之间 | 第49-50页 |
·文化因素——当代文化的欠发达 | 第50页 |
·个体因素——自我修养与社会责任 | 第50-51页 |
·小结 | 第51-52页 |
5 西安地域文化传承的辨析 | 第52-66页 |
·传统与传统建筑的辨析 | 第52-54页 |
·城市与建筑——器物,精神,制度的复合体 | 第52-54页 |
·传统与现代的辨析 | 第54-59页 |
·现代性和现代建筑浅析 | 第54-56页 |
·传统与现代的辨析 | 第56-57页 |
·传统与现代,继往开来 | 第57页 |
·地域与全球化的辨析 | 第57-58页 |
·地域与全球化,一对和谐的共生体 | 第58-59页 |
·西安地域文化传承内容与方式的分析 | 第59-63页 |
·总体原则:古往今来皆为我用 | 第59页 |
·总体方法:抽象继承 | 第59-60页 |
·建筑的终极问题 | 第60页 |
·抽象继承的解析 | 第60-61页 |
·西安历史文化角度:理性语言与理性精神 | 第61页 |
·西安地域的空间角度:情感与场所 | 第61页 |
·西安传统美学与哲学思想 | 第61-63页 |
·小结 | 第63-66页 |
6 西安地域文化当代建筑传承的评析 | 第66-84页 |
·建筑学角度评析:立足现代,立足西安,立足可持续,立足自己 | 第66-75页 |
·立足现代:建筑的时代性 | 第66-67页 |
·立足西安:理性语言与感性语言 | 第67-74页 |
·环境概念:生态的探索 | 第74-75页 |
·立足自己:设计独立性 | 第75页 |
·城市规划角度的评析 | 第75-80页 |
·绝对保护区:尊重历史 | 第75页 |
·风格协调区:空间与场所 | 第75-79页 |
·现代新区:创造的延续 | 第79-80页 |
·社会,经济,文化角度评析 | 第80-83页 |
·传统文化理解的加强 | 第80-81页 |
·社会环境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 第81页 |
·对传统批判性的继承 | 第81-82页 |
·对当下,对世界的敏感 | 第82-83页 |
·小结 | 第83-84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84-86页 |
致谢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0页 |
图表目录 | 第90-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