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25页 |
·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 第10-14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1-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 | 第14-19页 |
·国外研究现状与分析 | 第14-17页 |
·国内研究现状与分析 | 第17-19页 |
·研究的内容及构成 | 第19-22页 |
·主要内容 | 第19-21页 |
·研究框架 | 第21-22页 |
·研究对象和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2-23页 |
·研究对象 | 第22-23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3页 |
·论文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调研工作简介 | 第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2 中小学校的发展历程及其概况 | 第25-34页 |
·中小学校的发展历程 | 第25-29页 |
·从建国之初到 1976 年为农村基础教育的起步阶段 | 第25页 |
·1980-1986 年的教育体制改革 | 第25-27页 |
·2001 年的县级管理 | 第27页 |
·2006 年《义务教育法》的国家财政保障 | 第27-28页 |
·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县域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 | 第28-29页 |
·陕西县域基本概况 | 第29-33页 |
·陕西的地域特点 | 第29-30页 |
·陕西县域概况 | 第30-31页 |
·重点研究对象的县域情况 | 第31-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3 陕西省县域中小学校现状调查及分析 | 第34-52页 |
·陕西县域中小学校规模 | 第34-42页 |
·陕西县域中小学校历年变化情况 | 第34页 |
·中小学校规模的相关标准 | 第34-35页 |
·陕西县域中小学校现状规模 | 第35-41页 |
·存在问题 | 第41-42页 |
·陕西县域中小学校服务范围及半径 | 第42-45页 |
·陕西县域中小学校服务范围特点 | 第42-43页 |
·陕西县域中小学校服务半径相关标准 | 第43页 |
·较适宜的陕西县域中小学校服务范围及半径 | 第43-45页 |
·陕西县域中小学校教育设施条件 | 第45-50页 |
·陕西县域中小学校教育设施调查 | 第45-49页 |
·问卷调查及访谈呈现的问题 | 第49-50页 |
·陕西县域中小学校空间计划存在问题分析 | 第50-51页 |
·空间分布疏密不均,分布层次不清晰 | 第50-51页 |
·学校规模偏小,建设不配套 | 第51页 |
·生源分配不合理,城市优质教育资源相对不足 | 第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4 中小学校空间计划相关理论依据 | 第52-62页 |
·学校规模与城市中心地学说 | 第52-53页 |
·中心地学说理论 | 第52页 |
·门槛人口与学校规模 | 第52-53页 |
·寄宿制学校的应用 | 第53-56页 |
·陕西县域寄宿制学校的现状 | 第53-55页 |
·农村寄宿制学校与城市寄宿制学校的区别 | 第55-56页 |
·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生活空间 | 第56页 |
·发展陕西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现实意义 | 第56页 |
·基础教育分段探讨 | 第56-61页 |
·不同学派对年龄阶段的划分 | 第56-59页 |
·现行基础教育年龄段划分 | 第59-60页 |
·新的基础教育年龄段划分探讨 | 第60-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5 陕西县域中小学空间计划思路与对策 | 第62-76页 |
·陕西县域中小学布局调整思路 | 第62页 |
·保留 | 第62页 |
·优化合并 | 第62页 |
·迁址新建 | 第62页 |
·撤消置换 | 第62页 |
·陕西县域中小学布局调整原则 | 第62-63页 |
·教育资源利用的充分性 | 第62-63页 |
·教育资源使用的适当性 | 第63页 |
·教育规模扩大的有限性 | 第63页 |
·陕西县域中小学布局调整案例 | 第63-73页 |
·印台区中小学规模测算 | 第63-64页 |
·总体布局 | 第64-70页 |
·合理的选址及总平面布局 | 第70-73页 |
·对闲置校舍的利用 | 第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6页 |
6 结论及感想 | 第76-84页 |
·以县域单元为基础的中小学空间计划模式 | 第76-78页 |
·县域中小学校的设置 | 第76-77页 |
·县域中小学校的空间模式 | 第77-78页 |
·陕西县域中小学校适宜规模及服务范围 | 第78-81页 |
·合理的办学规模 | 第78页 |
·适宜的服务范围 | 第78-80页 |
·小结 | 第80-81页 |
·总结与感想 | 第81-84页 |
致谢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8页 |
图表目录 | 第88-90页 |
附录 | 第90-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