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伦理学(道德哲学)论文--伦理学理论与方法论论文--伦理学史论文

休谟同情思想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6页
目录第6-8页
引言第8-13页
 (一)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第8-10页
  1. 选题依据第8-9页
  2. 选题意义第9-10页
 (二) 研究现状第10-12页
  1. 系统研究休谟思想的古典及现代的相关著作第10-11页
  2. 休谟有关同情思想的著作第11页
  3. 与休谟同情及正义思想相关的文章第11-12页
 (三) 选题的研究方法和思路第12-13页
一、 休谟同情思想的产生第13-20页
 (一) 现实基础第13-15页
  1. 18 世纪前期英国政治、经济的变革第13-14页
  2. 苏格兰启蒙运动中的思想争鸣第14-15页
 (二) 理论渊源第15-20页
  1. 古代伦理思想第15-17页
  2. 同时代的伦理思想第17-20页
二、 休谟同情思想的内容阐释第20-30页
 (一) 同情:人内心的自然倾向第20-24页
  1. 同情导源于情感第20-21页
  2. 同情的发生机制第21-23页
  3. 同情的特质第23-24页
 (二) 道德:同情的理性飞跃第24-27页
  1. 同情传达善恶第24-25页
  2. 道德感:同情向内的张力第25-26页
  3. 正义:同情向外的张力第26-27页
 (三) 原则:同情的社会认同第27-30页
  1. 义务:同情原则的行为指向第27-28页
  2. 功利主义:同情原则的价值立场第28-29页
  3. 同情原则下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第29-30页
三、 休谟同情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及其现实意义第30-37页
 (一) 休谟同情思想对后世的影响第31-34页
  1. 对同情思想的影响第31-32页
  2. 对正义思想的影响第32-33页
  3. 对功利主义的影响第33-34页
 (二) 休谟同情思想的现实意义第34-37页
  1. 休谟同情思想的评价第34-35页
  2. 休谟同情思想的现实关怀第35-37页
结语第37-38页
参考文献第38-4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科研成果第41-43页
后记第43页

论文共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从“理论主义”到“实践高于理论”—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研究
下一篇:论罗尔斯的正义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