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5页 |
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9-12页 |
·社会转型时期“出生缺陷”的伦理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社会转型时期“出生缺陷”的社会背景分析 | 第10-12页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本课题的新意 | 第12-14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本课题的新意 | 第13-14页 |
3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个案分析法 | 第14页 |
·网络调查法 | 第14页 |
·描述性研究与规范性研究相结合 | 第14-15页 |
第一章 “出生缺陷”概念及相关伦理理论分析 | 第15-25页 |
·“出生缺陷”及“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的概念厘定 | 第15-16页 |
·“出生缺陷”的历史境遇 | 第16-17页 |
·“出生缺陷”的中国传统文化建构 | 第17-19页 |
·儒道生死观的内容 | 第17-18页 |
·儒道生死观的特征 | 第18-19页 |
·儒道生死观对“出生缺陷”放弃救治的影响 | 第19页 |
·“出生缺陷”与现代生命伦理理论 | 第19-25页 |
·生命伦理本体论概念 | 第20页 |
·生命伦理本体论与“出生缺陷”的道德地位 | 第20-21页 |
·“代理权” | 第21-22页 |
·“非自愿被动安乐死” | 第22-23页 |
·“非自愿被动安乐死与代理权”的辨证分析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天津无肛女婴事件概要 | 第25-29页 |
·事件详情 | 第25-27页 |
·事件争议的焦点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出生缺陷”家庭放弃治疗的伦理评判 | 第29-38页 |
·“溺婴”现象与“放弃治疗” | 第29-31页 |
·“出生缺陷”放弃治疗的医学原因 | 第31-32页 |
·取向于现代医学的目标 | 第31-32页 |
·取证于生命价值的原则 | 第32页 |
·当代“出生缺陷”家庭放弃治疗的进步意义 | 第32-35页 |
·理性放弃是维护生命尊严的体现 | 第32-33页 |
·“家族会议”共同裁决是现代家庭进步的体现 | 第33-35页 |
·“情与法”冲突下的艰难选择 | 第35-38页 |
第四章 “爱心妈妈”强行救治行为的伦理分析 | 第38-45页 |
·慈善伦理思想对“爱心妈妈”救治行为的影响 | 第38-43页 |
·慈善与慈善伦理的释义 | 第38-39页 |
·中国传统慈善伦理思想的内容 | 第39-40页 |
·西方现代慈善伦理思想的内容 | 第40-42页 |
·慈善伦理思想对强行救治行为的解读 | 第42-43页 |
·“义与法”的冲突对“爱心妈妈”救治行为的影响 | 第43-45页 |
第五章 “医学与伦理”框架下医学不作为的伦理考量 | 第45-50页 |
·医院“放弃治疗”行为的伦理考量 | 第45-46页 |
·“放弃治疗”释义 | 第45页 |
·医学对其作为的认知问题 | 第45-46页 |
·“产前诊断”医师不作为的责任考量 | 第46-48页 |
·“产前诊断”的重要性 | 第46-47页 |
·“不作为”的责任考量 | 第47-48页 |
·“放弃治疗”对节约医疗资源的作用 | 第48-50页 |
·“放弃治疗”与医疗成本资源 | 第48-49页 |
·“放弃治疗”与医疗卫生资源 | 第49-50页 |
第六章 社会转型时期“出生缺陷”救治问题的对策与思考 | 第50-56页 |
·社会机构的干预 | 第50-51页 |
·完善儿童福利制度 | 第50页 |
·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 第50-51页 |
·提供干预预防服务 | 第51页 |
·加强对患儿家庭的教育与督导 | 第51-53页 |
·加强生命伦理教育 | 第51-52页 |
·提高家长决策能力 | 第52页 |
·协助做好医疗决策 | 第52-53页 |
·强化对“爱心妈妈”式救助的法律引导 | 第53-54页 |
·提升医疗主体能力 | 第54-56页 |
·产前筛查预防 | 第54页 |
·加强预防干预的规制建设 | 第54页 |
·加强预防干预的网络建设 | 第54-55页 |
·健全出生缺陷的监测体系 | 第55-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附录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