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化学论文--化学分析与鉴定论文

靛玉红类似物的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5页
1 前言第15-38页
   ·靛玉红抗肿瘤作用的发现第15-17页
     ·靛玉红的结构与性状第15页
     ·靛玉红的来源第15-16页
     ·新型化学结构的抗肿瘤药物靛玉红的发现第16-17页
     ·靛玉红的毒副作用第17页
   ·靛玉红及其衍生物抗肿瘤作用机制的研究第17-26页
     ·靛玉红对 CML 骨髓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CE)的影响第17页
     ·靛玉红对 DNA 合成的影响第17-19页
     ·靛玉红对 CML 细胞表面的作用第19页
     ·靛玉红衍生物对 CDKs 的抑制作用第19-22页
     ·靛玉红衍生物对 Stat3 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第22页
     ·靛玉红衍生物对 Notch1 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第22-24页
     ·靛玉红衍生物对 NF-κB 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第24页
     ·靛玉红及其衍生物对 AhR 的影响第24页
     ·靛玉红衍生物对 GP 的影响第24-25页
     ·靛玉红衍生物诱导半胱天冬酶依赖型/不依赖型的细胞死亡第25-26页
     ·靛玉红衍生物对 FGFR1 自磷酸化作用的影响第26页
   ·靛玉红及其衍生物其他药理作用机制的研究第26-28页
     ·靛玉红治疗银屑病作用机制的研究第26页
     ·靛玉红及其衍生物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作用机制的研究第26-27页
     ·靛玉红衍生物抗病毒作用机制的研究第27页
     ·靛玉红抗炎作用机制的研究第27页
     ·靛玉红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作用机制的研究第27-28页
   ·靛玉红及其衍生物的合成与抗肿瘤活性的研究第28-35页
     ·靛玉红第28-29页
     ·靛玉红 1 或/和 1′位烷基取代衍生物第29-30页
     ·靛玉红 1 位吡喃糖基取代衍生物第30页
     ·靛玉红卤代衍生物第30-31页
     ·靛玉红 2 位或 3′位修饰衍生物第31-34页
     ·靛玉红 5 位取代衍生物第34-35页
     ·靛玉红 7 位氮杂类似物第35页
   ·理论计算方法研究靛玉红及其衍生物的进展第35-38页
     ·CNDO 分子轨道法第35-36页
     ·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第36页
     ·顺磁共振法第36页
     ·同源模建和分子对接方法第36-38页
2 目标化合物的设计和合成第38-49页
   ·靛玉红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第38-40页
     ·基于生物学试验的构效关系第38-39页
     ·基于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的构效关系第39-40页
   ·目标化合物的设计第40-41页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第41-45页
     ·芳环 A 的合成第42-43页
     ·芳环 B 的合成第43-44页
     ·芳环 A 和芳环 B 之间的 Aldol 缩合及羰基肟化第44-45页
   ·化学合成实验的讨论第45-49页
     ·靛红衍生物的合成第45页
     ·苯并[b]噻吩-3(2H)-酮的保护第45-46页
     ·靛红衍生物与苯并[b]呋喃-3(2H)-酮之间 Aldol 缩合的研究第46页
     ·4-取代-3-(3′-羰基苯并[b]噻吩-2′(3′H)-亚基)吲哚-2-酮的合成第46-47页
     ·4-取代-3-(3′-羰基苯并[b]噻吩-2′(3′H)-亚基)吲哚-2-酮的分解第47-48页
     ·目标化合物的结构确证第48-49页
3 抗肿瘤活性测试第49-53页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49-50页
     ·细胞株第49页
     ·试剂第49页
     ·被测样品和阳性对照品第49页
     ·试剂的配制第49-50页
     ·主要仪器第50页
   ·实验方法与结果第50-51页
     ·细胞培养第50页
     ·SRB 法测定 IC50值第50-51页
   ·靛玉红类似物抗肿瘤活性的初步研究第51-53页
4 化学合成实验部分第53-71页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53页
   ·化学合成实验部分第53-71页
     ·N-(3-氟苯基)-2-(羟基亚胺基)乙酰胺第53页
     ·N-(3-氯苯基)-2-(羟基亚胺基)乙酰胺第53-54页
     ·N-(3-溴苯基)-2-(羟基亚胺基)乙酰胺第54页
     ·N-(3-三氟甲基苯基)-2-(羟基亚胺基)乙酰胺第54页
     ·N-(3-硝基苯基)-2-(羟基亚胺基)乙酰胺第54-55页
     ·4-氟靛红和 6-氟靛红第55页
     ·4-氯靛红和 6-氯靛红第55-56页
     ·4-溴靛红和 6-溴靛红第56页
     ·4-三氟甲基靛红和 6-三氟甲基靛红第56-57页
     ·4-硝基靛红第57页
     ·5-溴靛红第57页
     ·1-甲基靛红第57页
     ·1-乙基靛红第57-58页
     ·2-苯硫基乙酸第58页
     ·2-(4-氟苯硫基)乙酸第58-59页
     ·苯并[b]噻吩-3(2H)-酮第59页
     ·5-氟苯并[b]噻吩-3(2H)-酮第59页
     ·2-巯基乙酸异丙酯第59页
     ·2-氯烟酸异丙酯第59-60页
     ·3-羟基噻吩并[2,3-b]吡啶-2-羧酸异丙酯第60页
     ·噻吩并[2,3-b]吡啶-3-酮第60页
     ·3-(3′-羰基苯并[b]噻吩-2′(3′H)-亚基)吲哚-2-酮(SN-1)第60-61页
     ·3-(3′-(羟基亚胺基)苯并[b]噻吩-2′(3′H)-亚基)吲哚-2-酮(SN-2)第61页
     ·4-氯-3-(3′-羰基苯并[b]噻吩-2′(3′H)-亚基)吲哚-2-酮(SN-3)第61页
     ·4-溴-3-(3′-羰基苯并[b]噻吩-2′(3′H)-亚基)吲哚-2-酮(SN-4)第61-62页
     ·4-三氟甲基-3-(3′-羰基苯并[b]噻吩-2′(3′H)-亚基)吲哚-2-酮(SN-5)第62页
     ·4-硝基-3-(3′-羰基苯并[b]噻吩-2′(3′H)-亚基)吲哚-2-酮(SN-6)第62页
     ·5-溴-3-(3′-羰基苯并[b]噻吩-2′(3′H)-亚基)吲哚-2-酮(SN-7)第62-63页
     ·5-溴-3-(3′-(羟基亚胺基)苯并[b]噻吩-2′(3′H)-亚基)吲哚-2-酮(SN-8)第63页
     ·6-氟-3-(3′-羰基苯并[b]噻吩-2′(3′H)-亚基)吲哚-2-酮(SN-9)第63页
     ·6-氟-3-(3′-(羟基亚胺基)苯并[b]噻吩-2′(3′H)-亚基)吲哚-2-酮(SN-10)第63-64页
     ·6-氯-3-(3′-羰基苯并[b]噻吩-2′(3′H)-亚基)吲哚-2-酮(SN-11)第64页
     ·6-氯-3-(3′-(羟基亚胺基)苯并[b]噻吩-2′(3′H)-亚基)吲哚-2-酮(SN-12)第64页
     ·6-溴-3-(3′-羰基苯并[b]噻吩-2′(3′H)-亚基)吲哚-2-酮(SN-13)第64-65页
     ·6-溴-3-(3′-(羟基亚胺基)苯并[b]噻吩-2′(3′H)-亚基)吲哚-2-酮(SN-14)第65页
     ·3-(5′-氟-3′-羰基苯并[b]噻吩-2′(3′H)-亚基)吲哚-2-酮(SN-15)第65页
     ·6-氟-3-(5′-氟-3′-羰基苯并[b]噻吩-2′(3′H)-亚基)吲哚-2-酮(SN-16)第65-66页
     ·6-氯-3-(5′-氟-3′-羰基苯并[b]噻吩-2′(3′H)-亚基)吲哚-2-酮(SN-17)第66页
     ·1-甲基-3-(3′-羰基苯并[b]噻吩-2′(3′H)-亚基)-1H-吡咯并[2,3-b]吡啶-2(3H)-酮(SNN-1)第66页
     ·1-乙基-3-(3′-羰基苯并[b]噻吩-2′(3′H)-亚基)-1H-吡咯并[2,3-b]吡啶-2(3H)-酮(SNN-2)第66-67页
     ·2′-(2-羰基吲哚-3-亚基)噻吩并[2,3-b]吡啶-3′(2′H)-酮(NSN-1)第67页
     ·3-(3′-(羟基亚胺基)噻吩并[2,3-b] 吡啶-2′(3′H)-亚基)吲哚-2-酮(NSN-2)第67页
     ·2′-(6-氟-2-羰基吲哚-3-亚基)噻吩并[2,3-b]吡啶-3′(2′H)-酮(NSN-3)第67-68页
     ·6-氟-3(-3′(-羟基亚胺基)噻吩并[2,3-b] 吡啶-2(′3′H)-亚基)吲哚-2-酮(NSN-4)第68页
     ·2′-(6-氯-2-羰基吲哚-3-亚基)噻吩并[2,3-b]吡啶-3′(2′H)-酮(NSN-5)第68-69页
     ·2′-(6-溴-2-羰基吲哚-3-亚基)噻吩并[2,3-b]吡啶-3′(2′H)-酮(NSN-6)第69页
     ·2′-(1-甲基-2-羰基吲哚-3-亚基)噻吩并[2,3-b]吡啶-3′(2′H)-酮(NSN-7)第69页
     ·2′-(1-乙基-2-羰基吲哚-3-亚基)噻吩并[2,3-b]吡啶-3′(2′H)-酮(NSN-8)第69-71页
5 总结第71-73页
   ·化学合成实验的总结第71页
   ·抗肿瘤活性测试的总结第71-73页
参考文献第73-85页
附录第85-192页
致谢第192-19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93页

论文共1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上海市贫困人口医疗救助可持续发展政策研究
下一篇:CD40蛋白多肽配体的计算机模拟筛选和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