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生态安全的空间结构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目录 | 第9-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3页 |
|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 ·生态安全的提出 | 第12-13页 |
| ·生态安全的概念 | 第13-15页 |
| ·生态安全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 ·本研究选题意义 | 第18-20页 |
|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 第20-22页 |
| ·研究思路 | 第20页 |
|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 ·创新点 | 第22-23页 |
| 第二章 生态安全研究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 | 第23-30页 |
| ·生态安全的理论基础 | 第23-26页 |
| ·生态系统服务理论 | 第23-24页 |
| ·生态承载力机制 | 第24页 |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4-25页 |
| ·系统论 | 第25页 |
| ·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理论 | 第25-26页 |
| ·系统安全理论 | 第26页 |
| ·生态安全评价方法 | 第26-29页 |
| ·层次分析法(AHP)的应用 | 第26-27页 |
| ·综合指数法 | 第27-28页 |
| ·景观生态学与景观生态格局方法 | 第28页 |
| ·系统动力学方法 | 第28页 |
| ·PSR体系 | 第28-29页 |
| ·基于生态足迹的生态安全评价方法 | 第29页 |
| ·小结 | 第29-30页 |
| 第三章 海南省概况与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 第30-51页 |
| ·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概况 | 第30-37页 |
| ·区域自然环境 | 第30-34页 |
| ·区域社会经济 | 第34-37页 |
| ·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 第37-50页 |
| ·土地利用现状及其变化 | 第38-41页 |
| ·森林、植被现状及其动态变化 | 第41页 |
| ·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变化 | 第41-42页 |
| ·海岸带生态环境 | 第42-45页 |
| ·环境污染状况 | 第45-50页 |
| ·小结 | 第50-51页 |
| 第四章 海南省生态安全及其空间结构分析 | 第51-84页 |
| ·模型构建及说明 | 第51-54页 |
| ·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与步骤 | 第51-52页 |
| ·生态承载力 | 第52-53页 |
| ·生态盈亏 | 第53页 |
| ·万元GDP生态足迹 | 第53页 |
| ·万元GDP生态盈亏 | 第53-54页 |
| ·产业结构演进系数 | 第54页 |
| ·泰尔指数 | 第54页 |
| ·2009年海南省的生态足迹及其空间结构 | 第54-68页 |
| ·海南省的生态足迹及其要素结构 | 第54-56页 |
| ·海南省的生态足迹的地域结构 | 第56-68页 |
| ·2009年海南省的生态盈亏及其空间结构 | 第68-80页 |
| ·海南省的生态盈亏及其要素结构 | 第68-69页 |
| ·海南省的生态盈亏的地域结构 | 第69-80页 |
| ·2009年海南省万元GDP的生态状况的地域结构 | 第80-83页 |
| ·海南省万元GDP的生态足迹(FG)的地域结构 | 第80-81页 |
| ·海南省万元GDP的生态盈亏(DG)的地域结构 | 第81-83页 |
| ·小结 | 第83-84页 |
| 第五章 海南省生态安全预测研究 | 第84-116页 |
| ·2015年海南省的生态足迹及其空间结构 | 第84-99页 |
| ·海南省的生态足迹及其要素结构 | 第84-86页 |
| ·海南省的生态足迹的地域结构 | 第86-99页 |
| ·2015年海南省的生态盈亏及其空间结构 | 第99-112页 |
| ·海南省的生态盈亏及其要素结构 | 第99-100页 |
| ·海南省的生态盈亏的地域结构 | 第100-112页 |
| ·2015年海南省万元GDP的生态状况的地域结构 | 第112-115页 |
| ·海南省万元GDP的生态足迹(FG)的地域结构 | 第112-113页 |
| ·海南省万元GDP的生态盈亏(DG)的地域结构 | 第113-115页 |
| ·小结 | 第115-116页 |
| 第六章 海南省生态安全预警系统研究 | 第116-135页 |
| ·设计海南省生态安全预警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思路 | 第117-119页 |
|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研究 | 第119-130页 |
| ·因子分析法 | 第121-124页 |
| ·模糊层次分析法 | 第124-127页 |
| ·确定模糊互补判断矩阵 | 第124页 |
| ·将模糊互补判断矩阵改造成模糊一致矩阵 | 第124页 |
| ·进行层次单排序和总排序 | 第124-125页 |
| ·实证分析 | 第125-127页 |
| ·格兰姆—施密特正交化法 | 第127-128页 |
| ·基本思想 | 第127页 |
| ·实证分析 | 第127-128页 |
| ·组合评价法 | 第128-130页 |
| ·事前检验 | 第128-129页 |
| ·事后检验 | 第129-130页 |
| ·海南省生态安全预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架 | 第130-134页 |
| ·小结 | 第134-135页 |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35-143页 |
| ·全文结论 | 第135-136页 |
| ·工作展望 | 第136-1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3-151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151-152页 |
| 致谢 | 第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