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雄村斑岩型铜金矿集区成矿作用与成矿预测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31页 |
·斑岩型铜矿床研究概述 | 第10-24页 |
·概念及分类 | 第10-11页 |
·时空分布规律 | 第11-12页 |
·成矿地质背景 | 第12-14页 |
·岩浆性质 | 第14-15页 |
·还原性与氧化性斑岩铜矿床 | 第15页 |
·岩浆起源及深部过程 | 第15-18页 |
·热液蚀变、矿化特征 | 第18-21页 |
·成矿系统 | 第21-24页 |
·选题依据 | 第24-26页 |
·研究思路和手段 | 第26-27页 |
·完成工作情况 | 第27页 |
·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27-29页 |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29-31页 |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第31-44页 |
·区域地质概况 | 第31-37页 |
·南冈底斯带 | 第31-33页 |
·冈底斯弧背断隆带 | 第33-35页 |
·中冈底斯带 | 第35-36页 |
·北冈底斯带 | 第36-37页 |
·区域构造演化 | 第37-41页 |
·区域构造演化与斑岩成矿作用 | 第41-44页 |
第3章 矿集区地质概况 | 第44-62页 |
·地层 | 第44页 |
·岩浆岩 | 第44-54页 |
·构造 | 第54-56页 |
·断层 | 第54-56页 |
·褶皱 | 第56页 |
·地球化学 | 第56-57页 |
·岩石地球化学 | 第56-57页 |
·土壤地球化学 | 第57页 |
·地球物理 | 第57-58页 |
·矿(化)体分布 | 第58-62页 |
第4章 矿床地质特征 | 第62-108页 |
·矿体产出特征 | 第62-69页 |
·Ⅰ号矿体 | 第62页 |
·Ⅱ号矿体 | 第62页 |
·Ⅲ矿体 | 第62-69页 |
·蚀变特征 | 第69-79页 |
·Ⅰ号矿体 | 第69-70页 |
·Ⅱ号矿体 | 第70-76页 |
·Ⅲ号矿体 | 第76-79页 |
·矿化特征 | 第79-92页 |
·Ⅰ号矿体 | 第79-80页 |
·Ⅱ号矿体 | 第80-88页 |
·Ⅲ号矿体 | 第88-92页 |
·矿床元素分布特征 | 第92-108页 |
·Ⅰ号矿体 | 第92-96页 |
·Ⅱ号矿体 | 第96-102页 |
·Ⅲ号矿体 | 第102-108页 |
第5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第108-128页 |
·常量元素特征 | 第108-113页 |
·微量元素特征 | 第113页 |
·稀土元素特征 | 第113-117页 |
·硫、铅同位素特征 | 第117-121页 |
·锶、钕同位素特征 | 第121-125页 |
·氢、氧同位素特征 | 第125-128页 |
第6章 成岩成矿时代 | 第128-135页 |
·主要地质体的成岩时代 | 第128-131页 |
·辉钼矿 Re-Os 测年 | 第131-132页 |
·成岩成矿时代讨论 | 第132-135页 |
第7章 矿床成因 | 第135-160页 |
·成矿地质构造背景 | 第135-140页 |
·含矿斑岩的源区特征 | 第140-149页 |
·可能的源区 | 第140-144页 |
·源区的物质成分 | 第144-147页 |
·源区的含水性及氧逸度 | 第147-149页 |
·成矿流体来源 | 第149-150页 |
·成矿物质来源 | 第150-151页 |
·矿床成因类型及成矿机制 | 第151-156页 |
·成矿模式 | 第156-160页 |
第8章 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 | 第160-174页 |
·成矿规律 | 第160-167页 |
·控矿因素分析 | 第160-161页 |
·找矿地质条件 | 第161-162页 |
·找矿标志 | 第162-163页 |
·找矿模型 | 第163-167页 |
·矿集区及外围成矿预测 | 第167-174页 |
结论 | 第174-181页 |
1. 结论 | 第174-178页 |
2. 存在的问题 | 第178-179页 |
3. 进一步工作的思路 | 第179-181页 |
致谢 | 第181-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183-198页 |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98-199页 |
郎兴海个人简介 | 第1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