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复眼定位装置设计及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目录 | 第11-14页 |
插图目录 | 第14-1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8-32页 |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8-19页 |
·复眼特点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8页 |
·复眼微观结构 | 第19-20页 |
·复眼的视觉定位启示 | 第20-21页 |
·人工复眼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21-28页 |
·视觉三维测量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 第28-29页 |
·本文的研究目标和组织结构 | 第29-32页 |
·本文的研究目标 | 第29-30页 |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30-32页 |
第2章 复眼系统光机电设计 | 第32-68页 |
·引言 | 第32页 |
·复眼总体结构 | 第32-33页 |
·复眼成像部分 | 第33-40页 |
·复眼球壳设计 | 第33-36页 |
·子透镜的选择 | 第36-37页 |
·复眼透镜的安装 | 第37-40页 |
·复眼折转透镜设计 | 第40-42页 |
·图像传感器驱动设计 | 第42-54页 |
·图像传感器选择 | 第42-43页 |
·LUPA-4000工作原理 | 第43-52页 |
·FPGA时序驱动设计 | 第52-54页 |
·图像数据高速传输 | 第54-64页 |
·数据传输框架 | 第55页 |
·USB协议 | 第55-60页 |
·USB枚举过程 | 第60-63页 |
·USB传输方式设计 | 第63-64页 |
·图像采集和数据稳定性测试 | 第64-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3章 目标定位数学模型 | 第68-90页 |
·引言 | 第68页 |
·一般视觉目标定位线性模型 | 第68-72页 |
·坐标系定义 | 第68-70页 |
·视觉定位直线性模型 | 第70-71页 |
·立体视觉数学模型 | 第71-72页 |
·视觉定位过程中的非线性 | 第72-82页 |
·透镜畸变类型与模型 | 第73-75页 |
·常用非线性标定模型 | 第75-82页 |
·复眼定位模型 | 第82-88页 |
·复眼透镜成像性能分析 | 第82-84页 |
·复眼多通道目标定位模型 | 第84-88页 |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第4章 复眼成像系统标定 | 第90-122页 |
·引言 | 第90页 |
·标定原理和步骤 | 第90-92页 |
·标定内容 | 第90-91页 |
·复眼多通道整体标定 | 第91-92页 |
·标定步骤 | 第92页 |
·三维目标阵列的生成 | 第92-98页 |
·系统平行性调整 | 第94-95页 |
·目标初始点 | 第95-97页 |
·初始距离 | 第97-98页 |
·目标的多透镜成像 | 第98-99页 |
·目标图像处理 | 第99-117页 |
·图像二值化 | 第99-101页 |
·图像滤波 | 第101-108页 |
·图像分割 | 第108-110页 |
·光斑中心定位 | 第110-117页 |
·角度-光斑中心坐标非线性关系的建立 | 第117-120页 |
·本章小结 | 第120-122页 |
第5章 三维目标定位 | 第122-146页 |
·引言 | 第122页 |
·像素坐标插值 | 第122-131页 |
·杂散点的数据插值 | 第123-128页 |
·不同插值方法的性能测试 | 第128-131页 |
·像点通道的匹配 | 第131-137页 |
·系统标定误差分析 | 第137-141页 |
·复眼定位系统三维测量 | 第141-144页 |
·本章小结 | 第144-146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46-152页 |
·本文内容总结 | 第146-148页 |
·本文创新之处 | 第148-149页 |
·后续工作展望 | 第149-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152-164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64-166页 |
在读期间参加会议情况 | 第166-168页 |
致谢 | 第168-170页 |
附件:复眼各簇眼单元划分 | 第170-1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