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问政”对公共话语空间的构建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绪论 | 第10-18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0-11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6-18页 |
第一章 公共话语空间概述 | 第18-32页 |
第一节 公共话语空间的概念 | 第18-23页 |
一、公共领域的起源 | 第18-19页 |
二、公共领域的基本要素 | 第19-20页 |
三、构建公共领域的意义 | 第20-23页 |
第二节 中国公共话语空间的时空考察 | 第23-26页 |
一、中国公共领域的存在 | 第23-24页 |
二、中国公共领域的发展概貌 | 第24-26页 |
第三节 媒介公共话语空间的演变 | 第26-32页 |
一、传统媒体的公共话语空间 | 第26-29页 |
二、网络对公共话语空间的构建 | 第29-32页 |
第二章 网络问政的兴起 | 第32-43页 |
第一节 网络问政的概念 | 第32-33页 |
第二节 网络问政的时代背景 | 第33-37页 |
一、网络技术的发展 | 第34-35页 |
二、社会民主政治的进步 | 第35-36页 |
三、网络公民的崛起 | 第36-37页 |
第三节 网络问政的发展历程 | 第37-43页 |
一、网络问政的孕育期(20032007年) | 第37-39页 |
二、网络问政的诞生期(2008年——2009年) | 第39-41页 |
三、网络问政的快速发展期(2010年——至今) | 第41-43页 |
第三章 网络问政构建全新的公共话语空间 | 第43-55页 |
第一节 网络问政的公共领域特质 | 第43-46页 |
一、公共场所:开放的网络公共空间 | 第43-44页 |
二、理性公众:平等参与的网民 | 第44-45页 |
三、公众舆论:强大的网络民意 | 第45-46页 |
第二节 网络问政的一般运行机制 | 第46-51页 |
一、公共事务引发公共议题 | 第47-48页 |
二、网络民意整合为公共舆论 | 第48-50页 |
三、官民互动影响公共决策 | 第50-51页 |
第三节 网络问政的作用 | 第51-55页 |
一、催生政府执政理念和方式的转变 | 第51-52页 |
二、培养公民的政治人格 | 第52-53页 |
三、拓展了民主监督的新形式 | 第53-54页 |
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 第54-55页 |
第四章 网络问政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第55-61页 |
第一节 网络问政存在的问题 | 第55-58页 |
一、“数字鸿沟”导致网络民意的被代表 | 第55-56页 |
二、网民素质的欠缺导致“问政”的非理性 | 第56-57页 |
三、政府的不作为让“问政”流于形式 | 第57-58页 |
四、机制的不完善导致“问政”无序化 | 第58页 |
第二节 网络问政良性发展的对策探讨 | 第58-61页 |
一、缩小“数字鸿沟”,提高网民素养 | 第58-59页 |
二、改善政府网络问政能力,促进政务公开 | 第59-60页 |
三、推进网络问政制度建设,完善其工作机制 | 第60-61页 |
结语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附录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