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7页 |
·选题的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国内外 GIS 二次开发现状 | 第10-13页 |
·常规 GIS 分析功能及基于 GIS 二次开发方面的应用 | 第10-11页 |
·日常工作中主要地质环境问题及思路 | 第11-12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3页 |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研究理论 | 第13-14页 |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地质环境影响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17-27页 |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 第17页 |
·徐州地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 第17-21页 |
·评价因子取值和分级 | 第21-24页 |
·评价结果分析 | 第24-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需求分析 | 第27-35页 |
·现状分析 | 第27-29页 |
·网络硬件状况 | 第27-28页 |
·应用系统情况 | 第28页 |
·日常工作 | 第28-29页 |
·数据现状 | 第29页 |
·文档约定 | 第29-30页 |
·功能需求分析 | 第30-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系统开发分析和设计 | 第35-55页 |
·建设原则 | 第35-36页 |
·实用性 | 第35页 |
·可扩展性 | 第35页 |
·兼用性 | 第35页 |
·规范性 | 第35-36页 |
·安全性 | 第36页 |
·稳定性 | 第36页 |
·先进性 | 第36页 |
·系统开发分析 | 第36-40页 |
·开发模式 | 第36-37页 |
·系统开发策略 | 第37-38页 |
·系统开发方式 | 第38-39页 |
·系统开发平台 | 第39页 |
·开发工具的选择 | 第39-40页 |
·服务器 | 第40页 |
·客户机 | 第40页 |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第40-43页 |
·系统开发流程设计 | 第43-44页 |
·功能结构设计 | 第44-50页 |
·系统功能划分 | 第44页 |
·地质灾害点管理模块 | 第44-47页 |
·系统界面设计 | 第47-50页 |
·数据库设计 | 第50-54页 |
·要素分类与编码规则 | 第50页 |
·要素分类与编码表 | 第50-51页 |
·要素分层命名规则 | 第51页 |
·地质环境数据库结构 | 第51-53页 |
·空间数据库 | 第53-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系统实现 | 第55-67页 |
·功能 | 第55页 |
·操作界面的实现 | 第55-56页 |
·数据管理系统 | 第56-60页 |
·评价子系统 | 第60-65页 |
·基础数据的录入和显示 | 第60-61页 |
·图件生成 | 第61-65页 |
·统计系统 | 第65-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六章 系统测试与运用 | 第67-78页 |
·系统测试 | 第67-69页 |
·测试步骤 | 第67页 |
·测试流程图 | 第67-69页 |
·系统实例测试 | 第69-77页 |
·徐州采煤塌陷区地质环境破坏性分析 | 第69-76页 |
·结论 | 第76-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